五、案例分析題(10分)
請結合自己實際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案例,或形成性考核冊提供的案例,編制案例題并進行分析闡述。
案例1:
李小輝怎么了?
李小輝不愛學習,他討厭學習,甚至對學習恨之入骨。
他為何如此討厭上學?
因為他考試總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數學考試他也不及格。而且,數學老師還甩著鮮艷的粗筆在他的試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維混亂,簡直不是人寫的!”
因為他想爭第一,卻又認為自己怎么也無法爭到第一。說起從前,他也有過輝煌的學績:小學連續三年三好學生,在市“希望杯”競賽中獲過二等獎,小學畢業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測驗,他只排在第21名,從此,李小輝便喪
失了自信心,連他最擅長的數學也愛聽不聽,作業也馬馬虎虎……
規范解答案例1:
診斷:李小輝由于上初中以來在學習上的多次失敗,陷入了習得性無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習得性無助感是指由于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造成李小輝這種狀況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將自己的失敗進行了錯誤的內部歸因。內部歸因是指人把失敗歸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認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為結果,因而出現個人的無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學校、家庭在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考試、分數、競賽、名次等外部強化手段去激勵學生學習,而嚴重忽視對學生內在動機的培養和調動,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績不好就使得李小輝感覺自己各個方面都很差,進而對自己喪失信心。其次,數學老師在教育方式上的嚴重失誤,也使他徹底喪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該生的無助感。
對策:①采用各種措施培養他的內在動機,例如,利用他的愛好看報紙、愛玩電腦、愛玩籃球、喜歡數學等特點,巧妙實現動機遷移;②采用各種措施,消除他在學習上的無力感,增強他的學業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