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構建了教育學的學科基本框架和確定了教育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在《大教學論》中,夸美紐斯論述了教育目的,教育與社會、自然和人的關系,教學的內容、方法、組織形式、原則及規律,道德教育和教學管理等。(2)強調普及義務教育,論證了普及義務教育的天然合理性。(3)從理論上論證了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強調人人都應受到同樣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規律、實行“泛智教育”。這一思想為后世自然主義教育開辟了道路。(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論證了一系列教學原則。(5)首次提出了“學年制”的思想,尤其是從理論上論證了“班級授課制”這一學校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使人類的學校教育趨于更加正規化。
2.20世紀以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談談你的體會?
(1)教育的終身化。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要求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質在于,現代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運動,特別是使所有適齡兒童都進入小學并降低輟學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脫除文盲的運動。這一運動對發展中國家有特別重要的意義。(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性的否定。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是指現代科學技術在教育上的運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等。
3.赫爾巴特是傳統教學理論的代表:
(1)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注重系統知識的傳授;(2)強調教材的重要性,主張學生以學習間接知識為主;(3)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及權威地位。杜威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學思想與赫爾巴特針鋒相對:(1)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從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2),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教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并激發學生的思惟,使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3)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力求整合這兩種教學理論,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發展。
4.試述教育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具體表現在:(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4)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作用是有條件的,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具體表現在:(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過傳播社會意識,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穩定和發展;(3)教育能夠促進民主化進程。
5.試述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
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4)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受生產力關系的調節,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1)教育促進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教育可以使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可以改變勞動力的形態,把一個簡單勞動力訓練成一個復雜勞動力。(2)教育促進科學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教育是實現科學知識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手段,通過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擴大科學知識的再生產,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先進的生產經驗得到推廣,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6.試分析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信息技術改變著知識的數量觀念,信息技術把知識載體微型化、網絡化。信息技術改變著知識的質量觀念。(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信息技術使電腦和網絡以及其他多媒體設備成為教育的中介。(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首先,信息技術的智能化,實現了教育的個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為現實。其次,信息技術實現了人機互動模式,在人機系統中,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乃是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第三,信息技術促進了師生關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
7.論述教育與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1)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具有傳遞和深化文化與構成文化本體的雙重文化屬性。(2)教育能與特定社會文化體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體,它們經過長期的歷史共生與磨合,已經形成特定的相互適應和相互依存的關系。(3)教育與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按照各自的運動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教育與個體發展
編輯推薦:把教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