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品德的過程。學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幾個要素組成。這幾個因素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是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辨能力;也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它對品德認識和品德行為起著激勵和調節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理智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為,是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作出的行為反應,是人內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行為、外部表現,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2)德育過程就是知、情、意、行諸因素得到和諧統一發展的過程,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德育過程具有多端性。
2.結合實際分析學校德育如何貫徹導向性原則?
(1)導向性原則的含義。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2)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第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第二,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3.評述道德教育的體諒模式?
(1)模式簡介: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等創立。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于中心地位。(2)理論假設:①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③鼓勵處于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學會關心。(3)圍繞人際--社會情境問題的道德教育。①設身處地;②證明規則;③付諸給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質。③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3)德育過程要堅持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①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含義,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及時檢查,堅持不懈,督促學生切實做到。
4.論述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
(1)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班主任要根據學校的整體辦學思想,在主客觀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提出相對理想的班級模式。(2)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職權影響力和個性影響力來領導和組織班級。(3)班主任是協調班級人際關系的主導者。班主任應悉心研究班級的人際關系,指導學生的交往活動。
5.結合實際談談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與方法?
(1)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對象。①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內容:了解和研究學生個人;了解學生的群體關系;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②了解學生的方法。通過調查訪問、觀察等方法來了解學生。(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設計和建立好班集體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務,班主任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在短時間內有效地組建班集體。(3)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班級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學生是在各種因素縱橫交錯的影響下發展成長的。班主任要對班級實施有效的教育與管理,必須爭取各種積極的要素支持班級工作。行動。(4)簡要的評論:①體諒模式在理論上的缺陷;②體諒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6.初中男生向一女生的情書被班主任公之于眾,造成男生休學,分析這一案例?
(1)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違背了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違背了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2)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①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②要實現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教育者要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品德相統一的規律。①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②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③在教學中要防止兩種偏向。(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①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②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③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7.聯系實際分析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
(1)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2)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學生具有主體能動性。(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在師生交往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和諧情境;善于體驗或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善于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善于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善于培養學生自我調控能力,同時創設展現自我的機會和條件,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體驗。
8.你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
(1)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養的人各具特色。
9.馬克思主義關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是什么?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2)人的發展取決于社會條件;(3)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全面發展提出要求,并提供了可能;(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10.我國現階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11.簡述成熟對個體身心發展的意義?
(1)人的先天素質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成熟的;(2)人的機體的成熟程度制約著身心發展的程度和特點,它為一定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教育中充分重視成熟的意義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約,對人的發展又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4)格塞爾提出的個體發展的成熟決定論,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12.簡述環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條件、機遇和對象;(2)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不是消極的、被動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3)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對人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是錯誤的。
編輯推薦:把教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