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何謂榜樣法?運用該方法有哪些要求?
答:(1)榜樣法的概念
榜樣法是指以榜樣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卓越成就等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一種德育方法。榜樣可使道德準則及行為規范具體化、形象化、人格化,因而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動力,為歷代教育家所重視。榜樣包括偉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學生中的好榜樣等。
(2)運用榜樣法的基本要求
為了充分有效地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應遵循以下要求:
①榜樣必須真實可信。任何榜樣都是社會集體中的成員,不可能盡善盡美。教師在宣傳榜樣的事跡時,不能人為地夸大、拔高、提供一些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欲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要客觀地、全面地展示其全部的成長過程,要如實地反映其真正具有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客觀地樹立起為學生心悅誠服的榜樣,也不會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
②要幫助學生縮短角色距離。教師要善于找到榜樣和學生之間溝通點的聯結點。要引導學生學習榜樣的根本精神,而不是單純從形式上模仿其具體言行,把學習榜樣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并轉化為實際行動。除此之外,為了縮短學生與榜樣之間的心理距離,還要盡可能在學生身邊尋找學習的榜樣。學習榜樣貴在啟發自覺,決不能依賴行政手段強制執行。
①基本道德和行為規范的教育。基本道德是個體生活的基礎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歷史上傳承下來為人類社會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教育,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也是學校德育經常性的重要內容之一。
②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主要包括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主與法紀觀念和其他政治常識的教育等項內容。集體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教育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集體主義教育必須要養成學生善于在集體中生活的習慣。使學生能夠關心集體,關心同學,愿為集體和同學服務;學生對集體要有責任感與榮譽感;發展同學間的友誼,促進同學間的團結。
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當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愛國主義教育既有一般的對于祖國的向往、愛戀之情,也有對于具體的祖國的熱愛與奉獻的沖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倡導民族奮發精神,煥發兒童和青少年的斗志,為把祖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強國而不懈努力。第二,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制度是一致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所以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必然熱愛社會主義制度,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應當努力實現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教育的內在統一。第三,愛國主義應與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緊密結合。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將愛國主義同國際主義、國際合作和對世界和平事業的理解和支持等緊密地結合起來。
愛國主義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表現是自覺維護民主與法制。所以法紀意識的培養也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應當努力加強對中學生進行民主與法制的啟蒙教育,使之對民主的政治與社會生活及其條件有較為深入和直接的了解,從小樹立民主與法紀的觀念。同時還應當采取適合中學生發展實際的形式進行其他有關國家政治生活常識的教育。
③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的基礎教育。中學德育在處理這一內容時要注意的問題有兩個方面。第一,學生年齡和發展的實際決定著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努力探索適應我國中學生品德發展實際的教育方式,生動活潑地完成啟蒙和奠基性質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教育的任務。第二,采用適當形式開展這一教育不等于完全否定這方面的教育。適當地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可行的。
3.簡述德育目的的功能。
答:德育目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教育過程的作用和對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作用兩方面,可以分別稱為教育功能和道德功能。具體內容如下:
(1)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④導向功能。德育目的規定了道德教育活動所應培養的人的道德品質,實際上就是規定了道德教育活動的方向,對具體德育活動具有引導和激勵的功能。
②調控功能。從宏觀上說,德育目的對教育規劃與教育結構的確立與調整等具有指導、協調的作用;從微觀上說,德育目的對具體的道德教育內容的安排,對教育活動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術的選擇等,有支配、控制和調節的作用。
⑧評價功能。由于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而也就是檢驗德育活動成功與否的最根本的標準。
(2)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①引導性功能。德育目的對德育對象來說是一種人生的奮斗目標,它具有誘發學習主體的道德動機,發揮其意向性的作用,同時也能夠增加德育對象克服苦難的勇氣和毅力,發揮其意志性作用。
②規范性功能。規范性功能是指德育目的可以對德育對象的道德行為起規范的作用,這一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預防,二是禁止。德育目的有對個體品德的正面規定,也有提示受教育者拒絕錯誤,防患于未然的功用。
4.簡述我國學校德育的任務。
答:德育的任務服從于人們的社會使命,學校德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并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因此,我國學校德育任務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能力和形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德觀
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掌握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道德規范,自覺地身體力行,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惡、美丑、榮辱和按道德規范調節行為的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會主義的道德觀點、信念,為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世界觀打下基礎。
(2)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引導學生在道德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激發出道德需要,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培養愛憎分明的政治態度,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們對履行和捍衛社會主義道德富有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
(3)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實際的道德鍛煉和規范行為的訓練,不僅要使他們能自覺地運用社會主義道德規范調節自己的行為,而且要使他們的道德行為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的行為習慣,成為個人的品德。
上述三個任務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只有發揮三者的整體功能,才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