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東中學教育學課后習題:第六章 課程
1、什么是課程?簡述課程的內涵。
課程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
內涵:(1)課程指學校中所要進行的德智體美等全部教育內容的總和。(2)課程不僅包括各門學科、課內教學,也包括課外活動,家庭作業和社會實踐等活動。(3)課程規定了各門學科的順序和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2、課程的類型有哪些?
按設計形式:學科課程、活動課程
按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
按課程任務: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按課程的制定者: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3、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能力基礎。
4、簡述課程理論的發展情況。
最早使用"課程"一詞的是朱熹,西方是斯賓塞《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博比特 "活動分析法"
拉尓夫*泰勒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石
編制課程四步驟: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
現代課程理論:學科中心、學生中心、社會改造課程理論。
5、什么是課程計劃?課程計劃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了全面安排,具體規定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科設置、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6、編制課程計劃的主要原則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與任務為前提,體現課程結構的完整性。
(2)以科學的課程理論為依據,體現基礎性與多樣性
(3)以學生的發展水平為基礎,體現知識的銜接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
(4)以課堂教學為主,全面安排各項活動。
7、課程計劃對中學教師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 認真學習和熟悉課程計劃,了解中學教學和其他活動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 了解自己任教學科開設的年級、順序、教學時數,了解自己任教學科在整個課程計劃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三、 了解自己任教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與銜接
第四、 綜觀學校教學、教育全局,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自己的教學、教育工作。
8、什么是課程標準。
國家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9、課程標準包括哪些內容?
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附錄
10、怎樣理解和執行課程標準?
(1)認真研究和把握課程標準
(2)全面系統地理解課程標準
(3)嚴格執行課程標準
(4)以課程標準作為自己檢查教學質量的依據
11、什么是教材?試述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
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
12、什么是教科書?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作用:
(1)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知識、進行教學的主要材料
(2)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3)教科書是統籌教學與各種活動的根據。
13、教師怎樣才能做到正確使用教科書?
(1)整體把握教科書
(2)重點設計教科書
(3)充分利用教科書
(4)及時引進新知識
(5)適當補充鄉土材料
(6)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好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