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題
1.孟子
2.“壬戌學制”
3.《教育社會學》
4.階段性
5.遺傳素質
6.教育目的
7.社會性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9.查爾斯•赫梅爾
l0.博比特
11.孔子
l2.彼得•麥克費爾
13.埃拉斯莫斯
l4.班級家長會
15.實驗觀察法
三、判斷說明題
1.答:錯誤。人力資本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資本理論。所謂人力資本,即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
2.答:錯誤。
這是對素質教育倡導的“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誤解,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首先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潛力的開發者、智慧的啟迪者、人生的引路人,其次才是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和服務者。
3.答:錯誤。
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理論專著是美國學者博比特出版的,1918年他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理論專著,標志著課程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
4.答:正確。
這是遵循了德育的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把對每個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的表現。
5.答:錯誤。
我們承認積極分子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但是積極分子的培養與使用也要講究方法,班主任應把積極分子的使用與培養結合起來。
四、簡答題
1.答:關于人的身心發展主要有三種觀點: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二因素論。
(1)遺傳決定論:代表人物是英國的高爾登和美國的霍爾。觀點:人的發展是由人的本能決定的,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一兩遺傳勝過一噸教育”。(2分)(2)環境決定論: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華生。觀點:人的發展是由后天的環境決定的。典型言論:“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一個由我支配的環境,我可以保證,無論這些兒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們培養成任何一種人,或者是政治家、軍人、律師,亦或是乞丐、盜賊。”(2分)
(3)二因素論: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吳偉士和德國的施太倫。觀點:人的發展是由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的。施太倫曾假設遺傳是長,環境是寬,發展就是長乘以寬。(1分)
2.答: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1分)其基本內涵: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尊重和保護每一個人受教育的權利。(1分)(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德、智、體、美、勞五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1分)
(3)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中逐步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分)
3.答: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其中教科書是主體。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具體來看:(1分)
(1)教材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1分)
(2)課程標準為教科書編寫的多樣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1分)(3)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1分)
(4)教材的編寫和實驗可以檢驗課程標準的合理性。①教材編寫可以檢驗課程標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②可以通過使用教材不斷檢驗完善教材和課程標準。(1分)
4.答: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1分)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1分)(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0.5分)(3)學生年齡特征。(0.5分)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1分)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1分)
考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