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述題
1.答: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1)總體目標。
第一,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
第二,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
第三,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
第四,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第五,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第六,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具體目標。
第一,改變課程功能。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第二,改變課程結構。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第三,改變課程內容。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第四,改變課程實施。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變課程評價。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第六,改變課程管理。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2.答:(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①德育;②智育;③體育;④美育;⑤勞動技術教育;
(3)素質教育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4)素質嘉獎業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①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
②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成;
③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五、應用題
答: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理論認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2)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3)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強調的是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所反對的是傳統教育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盡管它在生活與教育的區別和系統的知識傳授方面有所忽視,但在破除傳統教育脫離民眾、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教育即生活”理論關注的基本問題是: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樣為創造美好生活盡力?教育又怎樣對待社會生活中的不足與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樣才能成為美好生活的典范?
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學校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即學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種形式。
首先,學校生活應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使學生在現實的學校生活中得到樂趣;其次,學校生活應與學校以外的社會生活相契合,適應現代社會變化的趨勢并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脫離社會變革而我行我素。杜威堅信教育是社會進步及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認為社會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要給社會生活的變革以充分的和明顯的影響。杜威的希冀是通過教育改造社會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3.兩者相同點:承認教育和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反對將教育與生活分離;認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承認教育對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
4.不同點:
(1)定位不同。前者認為教育應該以生活為核心,后者認為教育也是生活的一個過程,學校是生活的一種形式,生活包含教育;
(2)前者強調了生活的重要性,對系統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視,后者更強調兩者的契合;
(3)后者更注重把教育本身作為一種美好的生活。
試題推薦:
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