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解析]略
2.【D】[解析]我國古代的六藝以及歐洲中世紀的七藝,都屬于分科課程。
3.【A】[解析]班主任受學校和校長的委托,擔任班級組織的領導者。
4.【C】[解析]兒童身心發展有兩個高速發展期:新生兒與青春期反映了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
5.【A】[解析]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具有定向功能、調控功能和評價功能。
6.【D】[解析]《學記》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體系的古代教育學作品。
7.【C】[解析]個體內差異法是指以被評價對象自身某一時期的發展水平為標準,判斷其發展狀況的評價方法。
8.【A】[解析]略
9.【D】[解析]人本位的價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齊、德國的康德、美國的馬斯洛、法國的薩特等。
10.【C】[解析]略
11.【B】[解析]班級組織的發育經歷三個階段的發展,其第一階段是個人屬性之間的矛盾。
12.【A】[解析]從作用的對象看,教育功能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13.【B】[解析]略
14.【B】[解析]略
15.【D】[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當時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以美國的學制為藍本,提出了改革學制的方案,于1922年頒布了壬戌學制,即通稱的“六三三制”。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6.【B、C、D、E】[解析]略,見指定教材(P118)。
17.【A、B、C、D、E】[解析]略,見指定教材(P197)。
18.【A、B、E】[解析]略
19.【A、B、C、D、E】[解析]實現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途徑主要有:師范教育、新教師的人職輔導、在職培訓、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自我教育。
20.【A、D、E】[解析]針對傳統教育使學校教育同兒童現實生活經驗相割裂的問題,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針對學校與生活隔離的問題,杜威提出“學校即社會”,強調學校應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使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相互連接、相互影響。針對傳統教育慣用的兒童“靜聽”的學習方式,杜威提出“從做中學”,主張教學從兒童的經驗和生活出發,讓兒童主動地從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
歷年真題:四川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A/B級)
臨考推薦:四川教師資格內部絕密考點 終極考題預測
233網校“省考”一次過:2015教師資格VIP班,濃縮高頻考點,帶你短時秒殺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