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簡答題
1.答: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師要充當知識傳授者、團體的領導者、模范公民、紀律的維護者、家長的代理人、親密朋友、心理輔導者等多種角色。(1)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家長代理人,他們希望教師具有仁慈、體諒、耐心、溫和、親切、易接近等特征。(2)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知識傳授者,他們希望教師具有精通教學業務、興趣廣泛、知識淵博、語言明了等特征。(3)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團體領導者和紀律維護人,他們希望教師表現出公正、民主、合作、處事有伸縮性等特征。(4)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模范公民測要求教師言行一致、幽默、開朗、直爽、守紀律等。(5)如果學生將教師看成是朋友、心理輔導者,則希望教師表現出同情、理解、真誠、關心、值得信賴等。
2.在運用變式時,如果變式不充分,學生在對教材進行概括時,往往會發生下列兩類錯誤,必須注意預防。一類常見的錯誤是把一類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質特征。另一類常見錯誤是在概括中人為地增加或減少事物的本質特征,不合理地縮小或擴大概念。
3.答:組織策略是為了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方法有:(1)列提綱。列提綱時,先對材料進行系統的分析、歸納和總結,然后,用簡要的語詞,按材料中的邏輯關系,寫下主要和次要觀點。(2)利用圖形。如系統結構圖、流程圖、模式或模型圖和網絡關系圖。(3)利用表格。如一覽表和雙向圖。
六、論述題
1.①深度加工材料
所謂深度加工,是指通過要學習的新材料增加相關的信息來達到對新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人們在獲取信息時對它進行深度加工,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②有效運用汜憶術
記憶術是運用聯想的方法對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些人為意義,以促進知識保持的策略。記憶術有:尋找記憶材料的規律,做一定的歸類和整理,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記憶,將零散的材料用一定的方法串聯起來,展開想象等。
③進行組塊化編碼
所謂組塊,指在信息編碼過程中,利用貯存在長時記憶系統中的知識經驗對進入到短時記憶系統中的信息加以組織,使之成為人所熟悉的有意義的較大單位的過程。組塊可以是一個字母、一個數字、一個單詞、一個詞組甚至一個句子,組塊的方式主要依賴于人的過去的知識經驗。
④適當過度學習
所謂過度學習,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后的附加學習。
⑤合理進行復習
首先及時復習。即根據遺忘曲線的原理,在所學習的知識大面積遺忘之前進行復習;
其次分散復習優于集中復習。如把一個材料分成若干小塊材料;
再次反復閱讀與嘗試背誦相結合,如適當地考一考自己;
最后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如讀、聽、說、寫等綜合進行。
2.答:訓練原則:(1)主體性原則。指任何學習策略的使用都依賴于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揮。(2)內化性原則。指訓練學生不斷實踐各種學習策略。逐步將其內化成自己的學習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靈活應用。(3)特定性原則。指學習策略一定要適合學習目標和學生的類型。(4)生成性原則。指學生要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的材料進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種新的東西。(5)有效的監控。指學生應當知道何時、如何應用他們的學習策略,并能反思并描述自己對學習策略的運用過程。(6)個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師給學生一些機會使他們感覺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訓練方法:(1)指導教學模式。指導教學模式與傳統的講授法十分類似,由激發、講演、練習、反饋和遷移等環節構成。(2)程序化訓練模式。將活動的基本技能,如解題技能、閱讀技能、記憶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條理的小步驟,在其適宜的范圍內,作為固定程序,要求學生按此程序進行活動,并經過反復練習使之達到自動化程度。(3)完形訓練模式。完形訓練就是在直接講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學生練習策略的某一個成分或步驟,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驟。(4)交互式教學模式。由教師和一小組學生(大約6人)一起進行的,旨在教學生這樣四種策略:總結、提問、析疑、預測。(5)合作學習模式。以合作方式學習的學生比獨自總結的學生或簡單閱讀材料的學生,其學習和保持都有效得多。
歷年真題:
山東省教師資格證中學考試真題試題及答案解析(07-2010年)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