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論述題
1.答:(1)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交互決定論:班杜拉認為,個體、環(huán)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都是相互的。三者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當時的環(huán)境和行為的性質。(4分)觀察學習:班杜拉強調,由直接經驗導致的所有學習現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礎上發(fā)生,即都可以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及其結果而實現。他把觀察學習歸納為直接的觀察學習、抽象性觀察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觀察三類,而且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復制過程和動機過程。
(4分)
除了直接強化外,班杜拉還提出了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他認為,強化物本身并不能對個體的反應產生任何強化作用,它只是關于行為結果的信息,基于這些信息,學習者就可以形成對行為結果的預期,引發(fā)行為的動機。(3分)
(2)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①強調觀察學習在人的行為獲得中的作用,認為人的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及其結果而實現的;(1分)②重視榜樣的作用,學習者必須對示范行為給予足夠的注意,并精確的知覺到行為的特點和突出線索,抽取出相關的信息;(1分)③強調自我強化的作用,自我強化是以個體自己的期望和目標作參照的;(1分)④重視替代性強化,替代性強化指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所帶來的獎勵性后果而受到強化。(1分)
2.答:(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①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②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③重視知識間的聯(lián)系,建立網絡化結構。(4分)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①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如審題技能、構思技能等;②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把教師頭腦中的思維方法或思路提煉出來,明確的、有意識的外化出來,給學生示范,并要求學生模仿、概括和總結,將教師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經驗。(3分)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避免低水平的、簡單的提問或重復的機械練習,考慮練習的質量,精選習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知識應用的變通性、靈活性與廣泛性。(3分)
(4)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習慣:①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②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③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3分)
(聯(lián)系實際,酌情再給1~2分)
考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