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
1.題目:《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
2.內容:
3.基本要求:試講時間十分鐘內,要有師生間的互動,要有實驗演示過程,要有適當板書。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結論,并引出科學家因為提取的DNA的純度不高,表示對實驗結果的懷疑。那么赫爾希和蔡斯究竟是如何做的呢?從而引出新課。
(二)新課展開
1.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的前提條件
提問學生:T2噬菌體的結構特點,侵染過程分別是什么?
(噬菌體由DNA和蛋白質外殼組成,侵染過程: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
2.介紹實驗的過程
利用掛圖呈現實驗的整個過程,并講解其中的關鍵步驟,輔助學生理解。
(1)首先在分別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養基中培養大腸桿菌,再用上述大腸桿菌培養T2噬菌體,得到DNA含有32P標記和蛋白質含有35S標記的噬菌體。然后,用32P和35S標記的T2噬菌體分別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經過短時間的保溫后,用攪拌器攪拌、離心。提問學生:為什么不直接標記噬菌體?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噬菌體的繁殖依靠大腸桿菌,后代中的原料都來自于寄主大腸桿菌所以要想標記噬菌體我們必須要標記大腸桿菌,不能直接標記噬菌體。)
(2)離心后,檢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發現:用35S標記的一組感染實驗,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用32P標記的一組實驗,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試管的沉淀物中。提問學生: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因為噬菌體侵染細菌的時候,將遺傳物質DNA注射到大腸桿菌內,蛋白質外殼則留在細菌外,在離心后DNA隨著細菌沉在下方,蛋白質外殼因為質量輕而在上清液中。)
(3)進一步觀察發現細菌裂解釋放出的噬菌體中,可以檢測到32P標記的DNA,但卻不能檢測到35S標記的蛋白質。提問學生:想一想,這一結果又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果表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DNA進入到細菌的細胞中,而蛋白質外殼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體的各種性狀,是通過親代DNA遺傳的。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三)提問鞏固,小結作業
1.艾弗里與赫爾希等人的實驗選用了結構十分簡單的生物——細菌或病毒,以細菌或病毒作為實驗材料具有哪些優點?
2.作業:結合兩個實驗分析DNA作為遺傳物質所具備的特點。
【板書設計】
略
資料下載>>教師資格面試結構化專項+教案模板+萬能試講話語
報考信息>>教師資格證報考信息查詢
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還原面試情景現場,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試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