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航 | |
一、復習筆記 | 二、自我檢測 |
接上一期內容,繼續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部分,來看看與課程相關的知識~【知識點精講傳送門>>】
一、課程的類型(選擇)
(1)從課程的組織方式來劃分:分科課程、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
我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騎士七技”都是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2)從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的角度來劃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3)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的主體來劃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4)從課程的呈現方式劃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二、課程開發(簡答)
影響課程(開發)的因素:學生、社會及學科特征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4.課程理論。
三、課程理論流派(選擇)
1、課程中心課程論(學科中心)
①知識是課程的核心;
②學校課程應該以學科分類為基礎;
③學校教學以分科教學為核心;
④以學科基本結構的掌握為目標。
代表人物及理論:夸美紐斯的泛智主義課程理論、赫爾巴特、斯賓塞的實用主義課程理論。
2、活動中心課程論
①課程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需要、能力等為核心來編排。
②課程強調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學生的發展,課程的內容不能超出兒童經驗和生活的范圍,組織應心理學化,因為兒童還沒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經驗,所以應以兒童的直接經驗作為教材內容。
③以人為本課程理念,關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突出知識的獲得過程。
這一流派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有以盧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祿貝爾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義經驗課程;杜威等人的經驗自然主義課程理論以及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的人本主義課程理論。
3、社會中心課程論
主張圍繞重大社會問題來組織課程內容的理論。認為教育的根本價值是社會發展,學習應該致力于社會的改造而不是個人的發展。為此,該理論批判兒童中心課程論過于注重學生的個人需要、興趣、自由及活動而忽略了社會的需要,主張課程的最終價值是社會價值,課程是實現未來理想社會的運載工具。
代表人物:社會改造主義代表布拉梅爾德,批判理論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等。
四、課程內容(重點,選擇、簡答)
1、我國中小學的課程內容: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
2、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教材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3、教材編寫的基本方式
(1)直線式教科書結構,就是指把一門學科的課程內容或其中一個課題的內容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來展開呈現在教科書中,使各種知識在內容上均不重復的編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書結構,就是把同一課題內容按深度、廣度的不同層次安排在教科書的不同階段重復出現,使得每一次重復都將原有的知識、方法、經驗進一步加深拓廣,逐級深化。
4、教材編寫的基本要求
(1)教科書的編寫要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2)教科書的編寫要強調基礎性(3)教科書的編寫要注意實用性(4)教科書的編寫要做到知識的內在邏輯性與教學法要求統一(5)教科書的編寫要表達確切(6)教科書的編寫要強化聯系性;
2.(2016年下)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小學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應依據()。
A.教學計劃 B.課程標準
C.教學模式 D.考試成績
這部分知識以理論、分類為主,復習時要運用一定的記憶法,結合事例進行學習。掌握關鍵詞記憶法,233網校課程中包含知識點精析講解、用事例說明知識點等授課形式,點擊進入課程>>,講授記憶方法,輕松記憶重難點!
編輯推薦:教育目的與制度全掌握!2019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四
熱點推薦:新人注冊送精華資料>>
復習必看: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難,233網校課程助你快速突破考試重難點,直擊核心考點,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