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體性原則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個體心理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個體身心因素與外界環境的制約性、協調性,來全面考察和分析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及其對策,同時也要協調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開。心理咨詢的整體性原則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小學生心理咨詢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個體的整體性發展,即通過幫助和指導使小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較全面的發展,與此同時小學生的心理也能得以健康發展;二是追求小學生心理咨詢的各種模式、方法與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的協調一致,相互促進。
二、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在小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中把學生作為主體。對學生的各種指導、幫助并不是把學生作為被動接受影響的客體,而是通過學生的“自助”即學生自我理解、自我指導能力的提高,實現心理咨詢的目標。貫徹主體性原則,要求心理咨詢人員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從學生的自身需要出發;要采取有效方法并用鼓勵、商量的語氣讓學生發表看法,宣泄情感,研究解決問題的途徑與辦法。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教師應從平等尊重的立場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相信他們的誠意和談話內容,努力和他們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賴關系,以確保心理咨詢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取得圓滿的結果。
三、活動性原則
活動性原則是指心理咨詢要重視活動對個體心理健康的作用。實踐活動是個體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小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其個性的完善及社會適應性的提高也離不開學生的學習、交往、勞動等實踐活動。因此,針對小學生的問題所展開的輔導內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上,應讓學生在各種模擬與實際情境中去討論、體驗、訓練等。調動學生的自覺主動精神,會取得積極的、有效的心理咨詢效果。
四、個別對待與面向全體相結合原則
面向全體是指小學生心理咨詢的價值在于小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這是由學校教育的本質決定的。小學生群體因其發展的年齡特征及學校教育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有著共同的心理咨詢任務。提高小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集體心理咨詢就是針對小學生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展開的。
個別對待是指心理咨詢中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在不同個體身上的表現形式、程度、持續時間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心理咨詢必須要針對每個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具體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輔導策略與方法,因勢利導。小學生心理咨詢堅持個別對待與面向全體相結合原則,在實際操作時要認真做好個案研究,積累個案資料,提高個別輔導的實效。與此同時,要注意學生群體共性問題的研究,積累群體資料,提高團體輔導的實效。
也就是說,教師既要注意學生的共同表現和一般規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又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包括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和個性差異等,因人而異,努力使教育適合學生的個別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