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
并追求成功;在遇到一定的失敗之后,反而會提高他去解決這一問題的愿望。相反,如果很容易獲得成功.反而會減低他的動機。
在教育教學中,對力求成功者,教師應通過給予他們更多新穎且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創設競爭的情境、嚴格評定分數等方式來激發其學習動機;而對于避免失敗者,則應安排競爭少或競爭性不強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則要及時表揚給予強化。評定分數時要求應盡量放寬.還應避免當眾指責或批評他們。
根據成就動機理論,學生最有可能選擇的是成功概率約為50%的任務.因為這種任務最富有現實的挑戰性。這不僅僅涉及學習任務本身的難易,更涉及成功的標準問題。如果學生認為無論如何努力也肯定不及格時,學習動力處于極低的水平,因此,需要教師適當掌握評分標準,要讓學生感到,取得好的成績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輕易就能取得的。
(二)成敗歸因理論
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在學習和工作中,人人都會體驗到成功與失敗,同時人們還會去尋找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對成就行為的歸因。人們會把成敗歸結為不同的原因,并產生相應的心理變化,從而影響今后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于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以下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同時,韋納認為這六個因索可歸為三個維度,即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歸因。最后,將三維度和六因素結合起來,就組成了歸因模式。
韋納成敗歸因理論中的六因素與三維度
備考輔導:
考前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