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課堂管理
一、課堂管理概述
★(一)課堂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有效利用時間、創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設性的學習環境以及減少問題行為而采取的組織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處理課堂行為等一系列活動與措施。其功能主要體現在:
1.維持功能。所謂維持功能,是指課堂管理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持久地維持良好的學習環境,有效地排除各種干擾因素,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維持功能是課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深度鏈接
課堂管理過程的實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相互作用的過程。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取決于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協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積極的課堂互動為前提.而這是建立在師生、學生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上的。
2.促進功能。課堂管理的促進功能是指良好的課堂管理能夠增強、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
3.發展功能。課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行為準則,促進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幫助學生獲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學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課堂管理的目標
課堂管理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積極的、有建設性的課堂環境,而不是讓學生安靜、馴服地遵守課堂紀律。科學有效的課堂管理,不僅能維持課堂秩序,而且能增進教學效果;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能促進學生健康地發展。一般說來,課堂管理具有三個重要目標:第一,為學生爭取更多的學習時間;第二,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第三,幫助學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師的領導風格。教師的領導風格對課堂管理有直接的影響。參與式領導注意創造課堂自由氣氛,鼓勵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而監督式領導則待人冷淡,只注重集體討論的進程,經常監督學生的行為有無越軌。
2.班級規模。班級的大小是影響課堂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首先,班級的大小會影響成員間的情感聯系;其次,班內的學生越多,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就越大;再次,班級的大小也會影響交往模式;最后,班級越大,內部越容易形成各種非正式小群體。
3.班級的性質。不同的班級往往有不同的群體規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師不能用固定不變的課堂管理模式對待不同性質的班級,而應該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掌握班集體的特點。
4.對教師的期望。學生對教師的課堂行為會形成一定的期望,期望教師以某種方式進行教學和課堂管理,這種期望必然會影響教師的課堂管理。如果教師的實際行為與學生的期望不一致,學生就會不滿。
二、課堂群體管理
(一)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
1.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是指在校行政部門、班主任或社會團體的領導下,按一定章程組成的學生群體。班級、小組、少先隊等都屬于正式群體.正式群體的目標與任務明確,成員穩定,有一定的組織紀律和工作計劃,這對增強集體凝聚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式群體的發展要經歷松散群體、聯合群體和集體三個階段。松散群體是指學生在空間和時間上結成群體,但成員問尚無共同活動的目的和內容;聯合群體的成員已有共同的活動目的,但活動還只具有個人意義;集體是群體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為實現有公益價值的社會目標,嚴密組織起來的有紀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體。成員的共同活動不僅對每個成員有個人意義,而且還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教師在管理正式群體時,第一,要選好班級正式群體中的領導;第二,注意引導和支持正式群體;第三,適當授權,鼓勵學生的自主管理。
★2.非正式群體
在同伴交往過程中,一些學生自由結合、自發形成的小群體,稱為非正式群體。它是同伴關系的一種重要形式。非正式群體具有這樣一些特點:第一,成員之間相互滿足心理需要;第二,成員之間具有強烈的情感聯系和較強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第三,受共同的行為規范和行動目標的支配,行為上具有一致性;第四,成員的角色和數量不固定。
非正式群體對學生個體和正式群體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教師在管理非正式群體時,第一,要摸清非正式群體的性質;第二,對積極的非正式群體給予鼓勵和幫助;第三,對消極的非正式群體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干預。
3.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協調
課堂管理必須注意協調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的關系。首先,要不斷鞏固和發展正式群體,使班內學生之間形成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關系,產生共同遵守的群體規范,并以此協調大家的行動,滿足成員的歸屬需要和彼此之間的相互認同,從而使班級成為團結的集體。其次,要正確對待非正式群體。
在支持、保護積極型非正式群體的同時,還要對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給予教育、引導和改造,必要時依據校規、法律加以懲處或制裁。
(二)群體動力
不管是正式群體還是非正式群體,其中都有群體凝聚力、群體規范、群體氣氛以及群體成員的人際關系。所有這些影響群體與個人行為發展變化的力量的總和就是群體動力。
1.群體凝聚力
群體凝聚力是指群體對成員的吸引力和成員之問的相互吸引力。它可以通過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忠誠、責任感、榮譽感、成員間的友誼和志趣等來表明。關系融洽、凝聚力強的班級,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所以,凝聚力常常成為衡量一個班集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教師應采取措施提高班級里群體的凝聚力。班主任應做到:首先,了解群體凝聚力的情況;其次,幫助班級里所有學生對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和評價,形成認同感;再次,引導所有學生在情感上加入群體,形成歸屬感;最后,當學生表現出符合群體規范和群體期待的行為時,給予贊許和鼓勵,形成力量感。
2.群體規范
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正式規范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的結果。非正式規范的形成則是成員們約定俗成的結果,受模仿、暗示和順從等心理因素的制約。群體規范會形成群體壓力,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還可能導致從眾現象的發生。群體規范使學生保持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一致,并為學生的課堂行為劃定方向和范圍,成為引導學生行為的指南。
3.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通常是指在課堂上占優勢地位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狀態。它是學習的重要社會心理環境。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課堂師生互動。課堂氣氛也會形成群體壓力,從而導致學生的從眾行為。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使班級的目標、規范得以遵守,使同學之間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使課堂教學得以正常進行。
4.課堂中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聯系過程。在課堂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不斷地進行人際交往,在此基礎上形成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各種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概念我們已經在前面心理學部分提到了,這里我們專講課堂中的人際關系。課堂中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課堂氣氛,教師應該善于處理師生關系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以積極的課堂互動為前提。課堂管理應重視建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為有效地開展教學創造條件。
(1)學生間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
學生之間的主要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表現為吸引與排斥、合作與競爭。
①吸引與排斥
人際吸引是指交往雙方出現相互親近的現象,它以認知協調、情感和諧及行為一致為特征;人際排斥是指交往雙方出現關系極不和諧、相互疏遠的現象,它以認知協調、情感沖突及行為對抗為特征。
現有的研究表明,距離的遠近、交往的頻率、態度的相似性、個性的互補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響人際吸引和人際排斥的主要因素。
人際吸引和人際排斥使學生在課堂里處于不同的地位,出現人緣好的學生、被人嫌棄的學生和遭受孤立的學生。因此,課堂管理中必須重視課堂里被嫌棄者和被孤立者,教師應該幫助他們回歸群體。
②合作與競爭
合作是指學生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學習、工作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合作是實現課堂管理促進功能的必要條件。合作性學習方式的好處在于能促進集體的學習成功,增強群體凝聚力;有利于學習中的集思廣益、優勢互補,進而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有利于學生習得團體規范,發展形成社會交往技能;有助于個體學生減少失敗體驗,改善他們的自尊和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習積極性。但是合作性學習方式也有不足之處,因為學生的個體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合作性學習可能會限制不同學生的學習進程。
競爭是指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良性競爭不但不會影響學生間的人際關系,而且還會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但是,競爭并不是對所有學生都有激勵作用,頻繁的競爭會使學生間產生對立,使班級出現不安、不團結等消極的氣氛。競爭有可能使一部分學生過度緊張和焦慮,容易忽視活動的內在價值和創造性,使學生的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贏得他人的贊許方面,從而忽視學習活動本身所帶來的認知樂趣。
不少心理學家提倡開展群體間的競爭。一般來說,群體間競爭的效果取決于群體內的合作。競爭與合作是對立統一的,它們都以是否滿足各自的利益為轉移。在課堂的人際交往中,有時可能同時發生合作與競爭,有時則交替地引起合作與競爭,有效的課堂管理應該協調合作與競爭的關系,使兩者相輔相成,成為實現促進功能的有益手段。
(2)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
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有四種:①單向交往;②雙向交往;③師生保持雙向交往;④教師為中心的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單向交往,教學效果差;雙向交往比單向教學效果好;師生保持雙向交往,也允許學生之間的交往,教學效果很好;教師成為互相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學生與教師形成雙向交往教學效果最佳。
三、課堂紀律管理
(一)課堂紀律概述
課堂紀律是指為保障或促進學生的學習而設置的行為標準及施加的控制。良好的課堂紀律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條件,有助于維持課堂秩序,減少學習干擾,也有助于學生獲得情緒上的安全感。根據形成途徑,課堂紀律一般可分為四類。
1.教師促成的紀律,即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范。剛入學的兒童往往需要較多的監督和指導,課堂紀律主要是由教師制定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開始反對教師的過多限制,對教師促成的紀律的要求降低,但它始終是課堂紀律的一種重要類型。
2.集體促成的紀律,即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范。從兒童入學開始,同輩人的集體在促進兒童社會化方面就開始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受同伴群體的影響會越來越大,開始以同輩群體的集體要求和價值判斷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以“別人也都這么干”為理由而做某件事情。
3.自我促成的紀律。簡單說就是自律,即在個體自覺努力下由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形成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標。
4.任務促成的紀律,即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每項學習任務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說特定的紀律,例如課堂討論、野外觀察、制作標本等。
(二)課堂結構與課堂紀律
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
課堂結構包括課堂隋境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
1.課堂情境結構
(1)班級規模的控制。班級過大容易限制師生交往和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機會,阻礙課堂教學的個別化,有可能導致課堂出現較多的紀律問題。
(2)課堂常規的建立。課堂常規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課堂行為準則。它賦予學生的課堂行為以一定的意義,使學生明白行為所依據的價值標準,具有約束和指導學生課堂行為的功能。
(3)學生座位的分配。研究發現,分配學生座位時,教師主要關心的是減少課堂混亂。其實,分配學生座位時,最值得教師關注的應該是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學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慮課堂行為的有效控制,預防紀律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又要考慮促進學生間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2.課堂教學結構
(1)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學生在課堂里的活動可以分為學業活動、非學業活動和非教學活動三種類型。在通常情況下,用于學業活動的時間越多,學業成績越好。
(2)課程表的編制。課程表是使課堂教學有條不紊進行的重要條件。既要將核心課程安排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又要注意不同性質學科的交錯安排。
(3)教學過程的規劃。教學過程的合理規劃是維持課堂紀律的又一個重要條件,不少紀律問題就是因教學過程規劃不合理造成的。
(三)維持課堂紀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課堂規則。課堂規則是課堂成員應遵守的課堂基本行為規范和要求。積極、有效的課堂規則有以下特點:第一油教師和學生充分討論,共同制定;第二,盡量少而精,內容表述多以正面引導為主。
2.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教師應做到:首先,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其次,保持緊湊的教學節奏,合理布置學業任務;再次,處理好教學活動之間的過渡。
3.做好課堂監控。教師應能及時預防或發現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紀律問題,并采取言語提示、目光接觸等方式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行為。
4.培養學生的自律品質。促進學生形成和發展自律品質,是維持課堂紀律的最佳策略之一。教師應做到:首先,教師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加強課堂紀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導學生對學習紀律持有正確、積極的態度,產生積極的紀律情感體驗,進行自我監控;最后,集體輿論和集體規范是促使學生自律品質形成和發展的有效手段,教師應對其加以有效利用。
(四)課堂問題行為及其應對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學生在課堂中作出的違反課堂規則,妨礙及破壞課堂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行為。一般可分品行方面的和人格方面的。前者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環境和他人的不良行為,易被發現;后者是與學生的個性關聯在一起的不良行為,不易覺察。課堂問題行為具有普遍性,是教師經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損害師生關系,破壞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問題行為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三點:1.學生的人格特點、生理因素、挫折經歷;2.教師的教學技能、管理方式、威信;3.校內外的環境,如大眾傳媒、家庭環境、課堂座位編排。
關于課堂問題行為的應對,教師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運用積極的言語和非言語手段調控;2.合理運用懲罰;3.進行心理輔導。
備考輔導:
考前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