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解析】課程價值取向的不同,課程資源可以分為教授化課程資源和學習化課程資源;B項是根據課程資源空間分布進行的劃分;C項是根據載體形式進行的劃分。
3.B【解析】教育能夠促進政治民主化進程,但對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4.B【解析】信度是指一個測驗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復測驗時能否提供相同的結果來說明。
5.B【解析】教育文獻檢索貫穿教育研究的全過程,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6.D【解析】近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對他印象最深的是臨別時的情景,說明新近的信息影響比較大,這體現了近因效應。
7.C【解析】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圖、赫爾巴特、涂爾干等。
8.C【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9.B【解析】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的基本類型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10.B【解析】按學習的結果,心理學家加涅將學習分為五類: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
11.C【解析】沖動型的學生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急于給出問題的答案,而不習慣對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進行全面思考,有時問題還未弄清楚就開始解答。這種類型的學生認知問題的速度雖然很快,但錯誤率高。
12.D【解析】奧蘇伯爾提出“先行組織者”概念,即先于某個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引導性學習材料。先行組織者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及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13.D【解析】題干描述的是義務教育的內涵。
14.C【解析】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15.D【解析】題干描述的是輿論影響法的內涵。
16.C【解析】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教學過程由“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四階段構成(后由其學生發展為五個階段),這一理論標志著教學過程理論的形成。
17.A【解析】略。
18.A【解析】題干描述的是設疑導人的內涵。
19.A【解析】略。
20.C【解析】壓抑說認為,遺忘是由于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壓抑被解除,記憶就能恢復。由于情緒緊張而引起的遺忘(考試時經常發生)就屬于這種類型。
熱點推薦: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試題全真演練10套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預測押密卷
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
學習交流平臺:手機APP|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