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思維是機械記憶向意義記憶轉變的主要原因。
2.B【解析】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前運算階段指2~7歲的階段。
3.D【解析】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是判斷,判斷與判斷之間的聯系是推理。
4.C【解析】出現喃喃語聲的階段是4~8個月。
5.B【解析】幼兒發音的錯誤大多發生在輔音。
6.C【解析】4~5歲是詞匯增長的活躍期,實詞增長最快。
7.A【解析】加拿大心理學家布里奇斯認為,初生嬰兒只有皺眉和哭的反應,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動。約在3個月時,嬰兒的情緒分化為一般性的消極反應和一般性的積極反應,即痛苦和快樂。
8.C【解析】3.5~4個月左右,嬰兒出現有差別的微笑。
9.B【解析】略。
10.B【解析】4~5歲是幼兒堅持性發展的關鍵年齡。
11.D【解析】個性的調節系統以自我意識為核心。
12.A【解析】5~6歲兒童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13.A【解析】真正意義上的同伴交往行為,一般認為是從出生后的第6個月開始的。
14.D【解析】從3、4歲起,兒童獲得性別角色,對不同性別有較固定的看法。因此,5歲兒童可能的看法是D項。
15.A【解析】氣質類型差異的穩定性證明,遺傳因素是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16.A【解析】我國在1990~1994年期間,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國家教委合作進行了“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該研究指出“幼小銜接教育的實質問題是主體的適應性問題”。
17.B【解析】教師在與家長談話時切忌使用專業術語,要采用家長聽得懂的日常普通語言與家長交談。
18.A【解析】托兒所、幼兒園的開放日制度是目前我國家園合作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家訪是進行家長工作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式;電話聯系是家園聯系中最快捷也是最靈活的一種方式。
19.A【解析】教師難免會有煩惱和痛苦,但作為幼兒教師,如果將一些消極的影響帶到幼兒園,帶到工作中,就會影響幼兒的發展,因為孩子的心靈是脆弱和敏感的,易受消極情緒的影響。
20.A【解析】獨立自主性原則就是在學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性、獨立性,讓兒童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主動進行各種活動,讓兒童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2i.D【解析】活動性原則要求學前教育以活動為主導,以活動貫穿整個教育過程,以活動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可見,兒童活動即在活動中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22.D【解析】運用討論法教學要為孩子們提供充分自由的氛圍,設法讓孩子感覺到輕松愉快,讓孩子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當發現孩子說得不正確時切忌立刻制止。
23.C【解析】環境體驗法是首先對兒童提出一定的教育要求,并為他們創設一定的環境和條件,然后讓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和感受去獲得體驗,加深他們對堅持性行為的體會和理解,激發起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認識經驗,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4.B【解析】兒童在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中產生挫折、壓抑或是失敗等心理能量時,應該幫助兒童發泄出來,否則可能會導致兒童的失常行為,哭泣可以將內心的恐懼或委屈發泄出來。
25.C【解析】在廣義的教育中,受教育的對象非常廣泛,不分年齡、性別、身份、職業背景,凡是進入學習過程的人都成為受教育者。
26.C【解析】兒童的發展指的是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規律地進行量變與質變的過程,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密不可分并且相互作用。
27.A【解析】個體發展的規律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特殊、從中間到四周。
28.D【解析】隨著大腦的成熟及與他人交往的不斷擴展,兒童的語言發展十分迅速,到3歲左右時就已經基本會說本民族的語言了。
29.B【解析】盧梭教育理論體系的一個最大特點和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兒童看做兒童,把兒童看做教育的主體和教育中最積極的因素。
30.A【解析】作為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的創立者,福祿貝爾是近代幼兒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奠基人,被稱為“幼兒教育之父”。
二、簡答題
1.(1)視覺和聽覺迅速發展;(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3)手眼協調動作開始發生;(4)開始認生。
2.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在指導兒童學習時,對他們學過的東西,要及時地安排復習,早復習效果比晚復習效果好。同時應根據記憶的內容和兒童遺忘的程度合理地分配時間,一般認為,經常性分散復習比集中復習的效果要好。另外,復習的形式應該多樣化,多感官結合的復習方法也對兒童的學習有利。
3.學前兒童判斷發展的趨勢:(1)判斷形式間接化;(2)判斷內容深入化;(3)判斷根據客觀化;
(4)判斷論據明確化。
4.現代教育是從資本主義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到共產主義社會完全實現這一歷史時期的致力于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個人的教育。現代教育是迄今為止教育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人類教育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主要體現在:(1)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2)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3)教育手段越來越先進;(4)教育日益顯示出整體性、開放性;(5)教育功能增強和擴展;(6)理論自覺性越來越提高。
5.(1)精神環境又稱非物質環境或社會環境,它的內涵是指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以及社會信息。學前兒童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又具有表淺性、片面性和情緒性,容易受精神環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園的精神環境是由人的因素構成的。精神環境是幼兒園環境質量的關鍵。
(2)精神環境有健康的精神信息也有不健康的精神信息。健康的精神環境對兒童起著積極的影響。反之,不健康的精神環境則會對兒童產生消極的影響。在幼兒園教育中,園長的觀念和管理水平,教師的觀念、專業素質、人格品質等都是影響幼兒成長的潛移默化的因素,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健康的精神環境可以彌補幼兒園物質條件的不足,使幼兒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發展。
因此,家庭、學前教育機構以及社會都應該去創造有利于兒童精神健康的環境,排除精神污染對兒童的消極影響。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