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 【解析】教師自編測驗是指教師為了了解本班幼兒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情況,自己制作一些測驗題,對評價對象進行測查的方式。
2.A 【解析】標準測驗法是由教育專家確定的測驗法,測驗結果可以和一定標準對照,以測定被評價者的程度。韋克斯勒兒童量表就屬于標準測驗法。
3.B 【解析】波斯納為了強調反思的重要性,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4.B 【解析】評價的全面性是指評價收集的信息要全面,不能片面強調某一項,更不能偏聽偏信。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工作更科學、更準確。
5.A 【解析】相對評價是在被評價對象的群體中建立基準,然后把該群體中的各個對象逐一與基準進行比較,以判斷該群體中每一成員的相對優勢。這兩句話意在強調評價時的基準,屬于相對評價。
6.C 【解析】羅森塔爾等人對教師期望進行研究,表明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直接影響。他借助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的名字,把這種現象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羅森塔爾效應""教師期望效應"。
7.D 【解析】根據評價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教學評價分為系統測驗評價和日常觀察評價。
8.A 【解析】直接回答問題的談話即一種一問一答式的談話。談話者把準備好的問題一一提出來,提完一個,讓幼兒回答一個。目的是評價幼兒的自我意識。
9.C 【解析】評價的作用是總結經驗,彌補教育活動中的不足,繼而改進教育方式方法,優化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評價最重要的作用是改進作用。
10.D 【解析】幼兒發展評價是否科學、恰當,主要決定于幼兒發展評價方案是否科學。因此,對幼兒的發展進行評價前,要選擇科學、有效而又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案,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織力量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編制此類評價工具。
11.B 【解析】題干所述說明幼兒園課程評價具有診斷作用。
12.D 【解析】幼兒園教育工作評價實行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以及有關管理人員、其他教師和家長等參與評價的制度。
13.C 【解析】常見的教學日記的形式包括提綱式、點評式、專項式和隨筆式等。
14.A 【解析】教師的個人效能感隨教師教齡的增長呈現出上升趨勢,因為隨著教師經驗的不斷豐富,教師的自信心也在不斷增強。
15.B 【解析】教師在對幼兒評價時應該是正面評價,這樣才能保持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愉悅、成功的情緒體驗,有利于激起幼兒再次活動的愿望。
16.A 【解析】本題是對絕對評價概念的考查。
17.B 【解析】定性評價注重具體記錄評價對象的狀態和變化過程的信息,對信息的處理側重于通過資料展示信息之間的關系,并加以分析、敘述表達、價值判斷。行為觀察、情境測驗、評語等都屬于定性評價的范疇。
18.D 【解析】為了減少誤差,測驗在編制、施測、評分以及解釋等方面都必須遵循一套系統程序。
19.A 【解析】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于大規模范圍內評定個體成就水平的測驗。
20.C 【解析】本題是對標準參照評價概念的考查。
21.B 【解析】診斷性評價多半是在形成性評價之后實施的。
22.C 【解析】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基本內容有:目標評價、內容評價、過程和方法的評價、環境和材料設備的評價。
23.D 【解析】家長評價不屬于幼兒發展評價的方法。
24.D 【解析】對幼兒發展狀況評估的目的是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
25.D 【解析】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優越性不包括公平性。
26.B 【解析】幼兒園教育活動過程的評價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等。
27.A 【解析】應答評價模式最初是由斯塔克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以后由美國學者古巴、林肯等人進一步發展完善而成。
28.C 【解析】表現性評價既可以評價幼兒展現某種技能的水平,也可以直接評價幼兒造的成果。表現性評價需要為幼兒提供一個任務,面對任務或問題時,幼兒必須自己創造出問題解決方法(答案)或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來證明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結果。
29.B 【解析】在外觀評價模式中,評價活動主要由描述和判斷兩方面構成。判斷是指將實際獲得的結果與某種標準相比較,并對比較的結果做出判斷的活動。
30.C 【解析】本題是對自身差異評價概念的考查。自身差異評價比較注重評價對象個體間的差異,不會給評價對象造成壓力。
31.A 【解析】目標評價模式首先由被稱為"評價之父"的美國課程評價專家泰勒提出,所以又稱為"泰勒模式"。
32.D 【解析】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診斷與改進功能、鑒定與選拔功能、導向與調節功能三個方面。
33.B 【解析】題干所述是他人評價的概念。在幼兒園中,絕大多數的評價采用的都是他人評價,這種評價相對來說客觀性較強,但被評價者常居于被動地位。
34.D 【解析】教育反思的方法包括反思日記、詳細描述、交流討論、行動研究。
35.D 【解析】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心理學教授格萊德勒根據檔案袋的不同功能,把檔案袋評價分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評價型、課堂型。
36.A 【解析】在實施檔案袋評價之前,教師需要完成一些相應的準備工作:(1)為每一個幼兒準備一個放置照片、記錄軼事和作品的文件夾、塑料箱或紙盒子;(2)在教室里選定一個放置這些文件夾和作品的地方,應當便于隨時讓幼兒和家人觀看;(3)準備好觀察及記錄的工具,如照相機、錄音機、錄像機等設備及其他量表;(4)熟悉所有記錄的內容和打算收集的信息項目;(5)決定和幼兒的家人分享這些資料的時間與次數。
37.A 【解析】課程評價的對象包括課程方案、課程方案的實施過程與效果評價三部分。其中,評價課程方案效果一般是通過對兒童的發展評價來確定的。
38.A 【解析】新的評價理念強調從一元評價到多元評價。
39.C 【解析】定量評價注重事先確定量化指標,通過調查測驗等搜集評價對象的量化信息,而后提取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得出評價結論。統計分析法屬于定量評價。
40.D 【解析】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家長各方共同參與、相互支持與合作,這體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41.A 【解析】教學評價不等同于測量和測驗。
42.A 【解析】觀察法是幼兒園教育評價中最基本的評價方法,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評價對象行為進行系統和連續的考察、記錄、分析,并對觀測結果做出評定的一種方法。
43.B 【解析】根據評價范圍,教育評價可分為宏觀評價、中觀評價和微觀評價。
44.B 【解析】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為不斷了解活動進行的狀況,及時對活動進行調整、提高活動質量而進行的評價。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對活動本身進行的評價就是形成性評價。
45.C 【解析】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是教師評價的核心目標。
46.B 【解析】本題是對問卷法概念的考查。
47.D 【解析】談話屬于非正式評價。
48.A 【解析】本題是對診斷性評價概念的考查。
49.B 【解析】本題是對形成性評價概念的考查。
50.C 【解析】從幼兒園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幼兒園教育評價主要是以中觀評價和微觀評價為主,這是幼兒園自身可控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