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1.(P240)教學計劃:指的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層次和類型學校的培養目標,由教育主管部門制訂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22.(P214)課程:就是指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及其進程。
23.(P346)素質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規律的教育措施,對新一代素質按現代化需要實現開發、完善、提高和再創造的過程。換言之,就是教育者科學地運用人類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開發、塑造和完善兒童(廣義的)身心結構與功能,以達到全面提高公民素質質量的教育實踐過程。
24.(P28)德育:是引導學生領悟社會主義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組織和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的教育。它集中地體現了我國教育的社會政治性質,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定向和動力的作用。
25.(P258)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明確的目的、循序漸進地以掌握教材為主的一種教育活動。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26.(P235~236)
(1)重視課程內容的理論化、綜合化。
(2)強調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
(3)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習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
(4)重視個別差異。
(5)加強課程與社會生活、生產實際的聯系,實施綜合技術教育。
(6)重視課程的文化內涵、本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加強對國際化的了解與交流。
27.(P346~347)
(1)整體性。
(2)基礎性。
(3)內化性。
(4)綜合性。
28.(P182-183)
(1)家庭在教導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導社會規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3)家庭在指導生活目標、形成個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4)家庭群體在培養社會角色過程中也具獨特的作用。
(5)家庭在形成個人性格特征、個人對社會適應的動力特征等方面,也有著它不可替代的影響。
29.(P35-36)
(1)遺傳。
(2)環境。
(3)教育。
(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包括自身的態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30.(P126-131)
(1)學生是人。
(2)學生是發展中的人。
(3)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
(4)學生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
31.(P81)
(1)通曉所教的學科和專業。
(2)具有比較廣泛的基礎文化知識。
(3)掌握教育科學理論,懂得教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