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會計實務》第八章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在以前年度的考試中,沒有在本章為難大家。因為今年教材上的例題錯誤較多,估計今年在本章為難大家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學習具體的賬務處理之前需要先弄明白兩個概念:什么是非貨幣性資產,什么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非貨幣資產的概念用的是排除法,即排除了貨幣性資產以后,其它的資產都是非貨幣性資產。那么什么是貨幣性資產呢?它是指企業持有的貨幣資金和將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因此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債券投資等也屬于貨幣性資產。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等于該類交換不涉及貨幣性資產,它可能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但這個少量不是主觀判定的,而是有其客觀標準的,其標準是:
支付的補價(也就是所謂的貨幣性資產)÷換入資產公允價值(或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支付的補價之和)<25%
下面談一下具體的會計處理。不同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其會計處理的方法是不同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四類,其中第一類是一種處理方法(以下簡稱A類),第二、三、四類是一種處理方法(以下統稱B類):
一、 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二、 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不能夠可靠計量;
三、 不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不能夠可靠計量;
四、 不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這里就有一個商業實質的判斷問題。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比較頭疼,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在這個問題上出考題的可能性為3.276589%,一般會在題目中直接告訴大家其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
A類處理方法。先解決一個問題,是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的成本呢,還是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的成本呢?這里就有一個比較的問題,即比較兩個公允價值的可靠程度,誰的可靠程度高,就以誰為基礎,如果兩個公允價值的可靠程度差不多,那就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下來的公允價值以下用M表示)。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在不涉及補價的情況下,交易雙方換入資產的成本=M+應支付的相關稅費-允許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
在涉及補價的情況下,支付補價一方換入資產的成本=M+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允許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收到補價一方換入資產的成本= M-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允許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
B類處理方法。在不涉及補價的情況下,交易雙方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應支付的相關稅費-允許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
在涉及補價的情況下,支付補價一方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允許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收到補價一方換入資產的成本=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補價+應支付的相關稅費-允許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涉及多項換入資產的,如果屬于A類情況,應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占換入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如果屬于B類情況,應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原賬面價值占換入資產原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原賬面價值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