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是2007年新增的章節,在2007年出了一道15分的綜合題,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章節。要想學好這一章,一定要把握好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其實這一章分錄并沒有什么難度,只不過就是在計算減值損失的時候(尤其是資產組的減值損失)比較麻煩。但斑竹相信,只要大家清楚理解相關概念,知道什么時候計提減值準備,用哪個數與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比較。就能夠學習好這一章。
企業并不是在資產負債表日對所有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只有對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進行測試。對于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應當進行減值測試并計算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應當按照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金額計提減值準備。
資產的賬面價值是指資產成本扣減累計折舊(或累計攤銷)和累計減值準備后的金額。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可收回金額選擇的是兩者之間較高者。
要清楚公允價值如何確定。如果和其他公司有銷售協議按協議價,沒協議價按活躍市場價,如果兩者都沒有,那就按雙方自愿進行公平交易愿意提供的交易價格確定,就是交易雙方討價還價后的價格。
未來凈現值的確定。未來凈現值的計算和財務管理有一點聯系。如果學習過財務管理,這里就沒有什么問題了,比較容易理解。如果沒學過也不用擔心,這部分知識不是很難,更何況大家考的也不是財務管理。先計算每期的凈現金流量,每期凈現金流量=該期現金流入-該期現金流出,再按照折現率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把教材上的例題弄懂,多做幾個類似的題目就OK了。
在確定了上面二者的金額后,按照較高者確定可回收金額就可以了。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在資產確認了減值損失以后,減值資產的折舊或者攤銷費用也應當作相應的調整,使該資產在剩余使用壽命內,分攤確認減值損失后的資產賬面價值,這里的資產賬面價值是要扣除預計凈殘值的。
本章第三節這章的重點和難點。首先要清楚資產組的認定需要考慮的因素:一個是現金的流入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資產組,另一個是管理層的管理方式。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是資產組一經確定后,在各個會計期間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企業管理層應當證明該變更是合理的,并在報表附注中說明。
資產組的減值首先是要抵減分攤至資產組中商譽的賬面價值;然后根據資產組中除商譽之外的其他各項資產的賬面價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減其他各項資產的賬面價值。各項資產在資產組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就分攤多少的減值損失。
要注意的是抵減后的各資產的賬面價值不得低于下面三個數中的最高者(以下用M表示):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如果可以確定的話)、該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如果可以確定的話)和零。
也就是說,如果資產組中有個別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應分攤的減值損失后低于了M,那么這項資產就不能提那么多的減值損失了,要以M確認為該項資產減值后的賬面價值。那么該項資產少提的減值損失就要在除該項資產之外的其他資產中進行二次分攤。在這里,只要概念清楚,計算仔細,就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