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9.D 20.C 21.A 22.D 23.B 24.A 25.D 26.A 27.B 28.C 29.C 30.B
六、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31.錯誤。記憶的保持不是一個消極、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報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要對輸入的信息加工、編碼,舊經驗要對新知識主動整合,使識記材料在量與質上,都會產生變化。從保持的量和質上的分析來看,保持這種記憶環節,并不是信息在腦中的被動的,簡單的印留,而是主動的、復雜的加工過程。
32.錯誤。氣質受生理影響大,性格受社會影響大。
七、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3.能力發展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
(1)能力發展的類型差異,一般能力發展的類型差異是較為明顯的,特殊能力的發展也存在類型差異。
(2)能力發展的水平差異,它主要指智力發展差異。在全人口中,智力分布呈常態分配的曲線形式,絕大多數人屬于智力正常范圍,智力超常或智力落后的人是極少數。
(3)能力表現早晚差異,有些人在童年期就表現出某方面優異能力,稱能力的早期表現,有些人的才能表現較晚,常被稱為“大器晚成”。但就多數人來說,中年時期則是成才或出成果的最佳年齡。
34.對世界心理學史具有重大影響的十大流派分別是:內容心理學、意動心理學、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日內瓦心理學、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35.(1)思維的過程主要包括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系統化、具體化。(2)思維的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
八、論述題:l5分。
36.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在多數情況下對某件事的態度,其認知成分(看法)與對行為成分的認知(行為)是一致的,因此心安理得,態度維持不變。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例如有與原來的認知及行為相反的看法,或偶爾做了一件違背初衷的事,這時人的認知就失去了協調,產生了不舒服或緊張的心理狀態。它迫使認知要恢復協調。
一種辦法是改變原有的認知及與其一致的行為,即改變態度。另一種辦法是維護原先的態度,但必須加上一種辯護的理由,即要引進新的認知成分。
認知不協調理論能說明態度的改變,特別強調個人通過自我調解達到認知平衡而改變態度。認知不協調理論告訴我們,要想引起學生態度的變化,必須給他提出一些新的觀點或先引導他做出新的行為,使其產生認知不協調。在認知不協調的過程中辯護的理由越多,原有的態度越難改變。因此,在認知不協調中,要想使學生改變消極的態度,關鍵是減少為消極態度辯護的理由,駁倒這些理由,要維護積極的態度則要增加有關的辯護理由,使其立論充分。
報名指南:2015年成人高考報名時間專題/報名必讀/指南 招生簡章專題 考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