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基本涵義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并且引導他們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原則是在吸收中外教育遺產的基礎上,根據直接經驗與問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而提出來的。它既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在教學中的反映,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要求。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1)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獲得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
搞好基礎知識的教學,首先要求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確定學生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其次,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這是掌握基礎知識,聯系實際的前提。講清概念可以從實際事例或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對于易混淆、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要引導他們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推理來掌握客觀事物的內在規律,為聯系實際,培養能力做好充分的準備。
(2)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聯系實際
教學中聯系實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聯系學科知識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實際;二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和思想實際;三是聯系當前最新科學技術成就的實際;四是聯系國外的歷史和現實。只有這樣,才能使抽象的書本知識為學生理解,內化到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之中。
(3)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
第一,要重視教學實踐,如練習、實驗、實習等活動,這是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的主要方面。第二,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科技小組、生產勞動等活動。這樣,把知識運用于實踐,豐富和補充書本知識,有助于提高實際操作的能力。
(三)直觀性原則
1.基本涵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掌握知識。直觀性原則是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提出來的,也反映了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該原則的依據主要有兩點:一是反映了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人類認識過程的規律,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活動規律。感性知識或直接經驗是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的重要基礎。教學主要是傳授書本知識,又主要通過語言文字進行的。而青少年學生的商接經驗相對有限。為了保證教學的速度、系統性和效率,不可能讓學生事事都親自實踐,因而就容易導致抽象、空洞、不好理解。所以就要求教學必須運用直觀形象的手段。二足反映了青少年階段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心理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發展的規律。人的思維發展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形象到抽象的。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是具體形象思維;中學生雖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并且日益占主導地位,但思維中的具體形象成分仍起著重要作用,其抽象思維經常需要具體、商觀的感性經驗的隨接支持。該特點要求在教學中運用直觀的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以減少掌握新知識的困難。
2.直觀手段的種類
直觀手段種類繁多,一般分為三大類:
(1)實物直觀
它是指通過各種實物進行的,包括觀察各種實物,標本,實習,實驗,教學性參觀等。
(2)模象直觀
它是指通過各種實物的模擬形象而進行的,包括各種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錄像帶等。
(3)語言直觀
它是通過教師對學生作形象化的語言描述進行的。
3.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1)要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
教師在直觀手段的使用上,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直觀材料要有典型性。一般來說,選擇直觀手段主要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教學的目的和內容來進行。自然學科,較多地使用實物、標本、實驗;社會學科較多采用圖片、圖表等。低年級應多提供具體的間接的感性材料;高年級則可用描述或圖表、照片等。值得注意的是,直觀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過多的直觀不僅會浪費教學時問,分散學生的注意,而且也會影響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2)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
教學中的直觀并不是讓學生隨意地看,而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地進行的。在展示贏觀教具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在演示過程中,教師必須進行必要的補充講解和說明。演示之后,教師還要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從觀察分析具體事物和現象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在教學中,教師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解,能夠給學生以感性認識,喚起想像,形成表象。語言直觀可以擺脫實物直觀和模象真觀所需設備和條件的限制,但它必須借助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師用語言使學生的知識經驗重新組合,構成新的表象或想像,以使教學順利進行。
(四)啟發性原則
1.基本涵義
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引導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1)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體系及其重點、難點和關鍵,并了解學生的實際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因勢利導地進行教學。
(2)要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教師要善于聯系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激發他們的思考。教師還可通過各種形式的作業、復習和考試,引導學生多思、善問,培養獨立思考、認真鉆研的習慣。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掌握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以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循序漸進原則
基本涵義是:要求教學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順序進行,使學生逐步地、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這一原則是由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及學生的認識能力從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的特點提出的。按照這方面的兩個“序”(即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才能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才能使他們順利地進行學習。
我國古代的教學十分重視循序漸進,我國古代《學記》中提出“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的主張;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
強調循序漸進是因為:1.知識、技能是教學的首要目標,而知識、技能本身都具有嚴密的系統性、層次性,2.學生的認識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的不斷深化的過程;3.教學實踐和研究表明,循序漸進能使學生有效地從知識系統和結構整體上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學生的智力和體力的發展也是有順序的。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按照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系統進行教學,以免破壞知識的體系,影響知識的完整性。當然,也要區別主次,分清難易,有詳有略地教學,這樣才能起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效果。
(2)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增加教學內容,加快教學速度,但不能跳躍,以免學生知識中出現脫節現象而不系統,不牢靠。《學記》中所說“學不躐等”正是這個道理。
(3)通過經常地、有計劃地布置作業、復習,檢查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系統地、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和認真進行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有計劃、有組織、持之以恒地學習的優良品質。
(六)鞏固性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日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
鞏固性原則是對中外教育經驗的總結。如孔子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烏申斯基也提出,“復習”是“學習之母”。鞏固性原則是為學生認識活動的規律和科學知識的特點所決定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1)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2)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鞏固工作
鞏固知識并不是期末復習階段的事,而要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在講授前,要檢查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這一方面是為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準備。另一方面,經常提問舊知識,也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檢查教學質量。教師在講授新知識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邊講解邊復習。要引導學生清晰、明確地感知教材,并積極動腦思考,將知識逐步內化。在講授之后,教師要及時反饋、總結。各種作業和練習,是知識鞏固的主要手段,教師必須恰當地組織并加以運用。
(3)組織好學生的復習工作
復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復習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要想復習取得好的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復習要及時,抓住基本的、規律性的知識;第二,復習的方式方法和內容要多樣化。要把經常性復習、階段性復習和期末復習結合起來,使復習成為體系,逐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教會學生識記的方法
識記的方法很多,如提出明確記憶的任務;在理解的基礎E識記;注意調動多種感官等。教師要有目的地進行選擇并加以運用。
(七)因材施教原則
1.基本涵義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對我國教育經驗的總結。它既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也受我國的教育目的所制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1)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
我國的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對學生德、智、體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體現在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質,扎實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必備的基本能力和健康的身體素質等。教學必須努力實現這些要求,這是學生發展的必要的基礎。
(2)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個人的能力、興趣和愛好,這是實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對象,才能確定教學的起點、要求和方法。在了解的基礎上,教師要面向中間,兼顧兩頭。即在教學的速度、難度等方面應以中等學生的水平和能力為依據,同時,對優等生和后進生給予個別指導。
(3)正視個別差異,注意培養學生的特長
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創造條件,如組織各種校外、課外小組活動、開設選修課等,盡可能使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長得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