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水平
注冊會計師在制定總體審計策略時,應當確定財務報表層整體的重要性水平。
通常先選定一個基準,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為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1)適當的基準取決于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包括各類報告收益(如稅前利潤、營業收入、毛利和費用總額),以及所有者權益或凈資產。
——對于以營利為目的的實體,通常以經常性業務的稅前利潤作為基準。
——如果經常性業務的稅前利潤不穩定,選用其他基準可能更加合適,如毛利或營業收入。
——當按照經常性業務的稅前利潤的一定百分比確定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時,如果被審計單位本年度稅前利潤因情況變化出現意外增加或減少,注冊會計師可能認為按照近幾年經常性業務的平均稅前利潤確定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更加合適。
被審計單位性質 |
恰當的基準 |
以營利為目的的實體 |
經常性業務的稅前利潤/虧損 |
非營利性組織 (如學校、慈善機構、研發中心等) |
費用總額、收入或資產總額 |
經常性業務的稅前利潤/虧損波動較大;或以前年度營利而本年度虧損的實體 |
將異常項目或非經常性項目加回;或使用近幾年平均稅前利潤/虧損(通常3至5年);或其他 |
新設立實體運營初期 |
所有者權益總額、費用總額或資產總額 |
以資產為主的實體 (如基金) |
凈資產 |
?。?)為選定的基準確定百分比需要運用職業判斷。
百分比和選定的基準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如經常性業務的稅前利潤對應的百分比通常比營業收入對應的百分比要高。
百分比無論是高一些還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體情況,都是適當的。
被審計單位 |
經驗百分比 |
以營利為目的的實體 |
稅前利潤的5%到10%。 |
非營利性組織 |
費用總額或收入的1%到2%或資產總額的0.5%到1% |
以收入為基準的實體 |
收入的1%到2% |
以資產總額為基準的實體 |
通常不超過資產總額的1% |
以扣除利息、稅金折舊及攤銷的利潤(EBITDA)為基準的實體 |
通常不超過EBITDA的2.5% |
?。?)注冊會計師在確定重要性水平時,不需考慮與具體項目計量相關的固有不確定性。
例如,財務報表含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大額估計,注冊會計師并不會因此而確定一個比不含有該估計的財務報表的重要性更高或更低的重要性水平。
考試指南:2013注會注會各科考試時間 注冊會計師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
備考專題:2013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備考專題 2013年注冊會計師考試課后章節練習及答案專題
為了幫助大家通過考試,233網校提供會計單科VIP班(含精講班+沖刺班+習題班+真題解析班+機考實戰班)免費試聽 點擊進入>>,233網校祝大家考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