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基礎施工方法與設備選擇近五年中僅2016年未出題考核,分值可達8分左右。其中,鉆孔灌注樁基礎是核心考核知識點。以下為該考點核心內容共27處。
1、鉆孔灌注樁基礎施工前應掌握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原材料及制品的質量檢驗報告等資料。
2、鉆孔灌注樁沉樁方式與適用條件
序號 | 成樁方式與設備 | 適用土質條件 | |
1 | 泥漿護壁成孔樁 | 正循環回轉鉆 | 黏性土、粉砂、細砂、中砂、粗砂、含少量礫石、卵石(含量少于20%)的土、軟巖 |
反循環回轉鉆 | 黏性土、砂類土、含少量礫石、卵石(含量少于20%,粒徑小于鉆桿內徑2/3)的土 | ||
沖抓鉆 | 黏性土、粉土、砂土、填土、碎石土及風化巖層 | ||
沖擊鉆 | |||
旋挖鉆 | |||
潛水鉆 | 黏性土、淤泥、淤泥質土及砂土 | ||
2 | 干作業成孔樁 | 長螺旋鉆孔 | 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砂土及人工填土非密實的碎石類土、強風化巖 |
鉆孔擴底 | 地下水位以上的堅硬、硬塑的黏性土及中密以上的砂土風化巖層 | ||
人工挖孔 | 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黃土及人工填土 | ||
3 | 沉管 成孔樁 | 夯擴 | 樁端持力層為埋深不超過20m的中、低壓縮性黏性土、粉土、砂土和碎石類土 |
振動 | 黏性土、粉土和砂土 | ||
4 | 爆破成孔 | 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黃土碎石土及風化巖 |
3、泥漿護壁成孔,護筒頂面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并宜高出施工地面0.3m。
4、泥漿制備過程中,灌注混凝土前,清孔后的泥漿相對密度應小于1.10,含砂率不得大于2%。
5、泥漿護壁成孔時,應保持鉆機穩定。鉆進過程中當發生斜孔、塌孔和護筒周圍冒漿、失穩等現象時,應先停鉆。
6、正、反循環鉆孔,鉆孔達到設計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未要求時端承型樁的沉渣厚度不應大于100mm;摩擦型樁的沉渣厚度不應大于300mm。
7、沖擊鉆成孔時,應低錘密擊,反復沖擊造壁,保持孔內泥漿面穩定。每鉆進4~5m應驗孔一次。
8、旋挖鉆機成孔應采用跳挖方式。
9、長螺旋成孔時,鉆頭鉆至設計標高后,應先泵入混凝土并停頓10~20s,再緩慢提升鉆桿。提鉆速度應根據土層情況確定,并保證管內有一定高度的混凝土。
10、混凝土壓灌結束后,應立即將鋼筋籠插至設計深度,并及時清除鉆桿及泵(軟)管內殘留混凝土。
11、鉆孔擴底灌注混凝土時,第一次應灌到擴底部位的頂面,隨即振搗密實;灌注樁頂以下5m范圍內混凝土時,應隨灌注隨振動,每次灌注高度不大于1.5m。
12、人工挖孔樁挖孔深度不宜超過25m。
13、人工挖孔樁采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支護孔壁技術,護壁的厚度、拉結鋼筋、配筋、混凝土強度等級均應符合設計要求;井圈中心線與設計軸線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上下節護壁混凝土的搭接長度不得小于50mm;每節護壁必須保證振搗密實,并應當日施工完畢;應根據土層滲水情況使用速凝劑;模板拆除應在混凝土強度大于2.5MPa后進行。
14、吊放鋼筋籠入孔時,不得碰撞孔壁,就位后應采取加固措施固定鋼筋籠的位置。
15、沉管灌注樁鋼筋籠內徑應比套管內徑小60~80mm,用導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樁鋼筋籠內徑應比導管連接處的外徑大100mm以上。
16、灌注樁各工序應連續施工,鋼筋籠放人泥漿后4h內必須澆筑混凝土。
17、灌注樁樁頂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高出設計標高0.5~1m,確保樁頭浮漿層鑿除后樁基面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
18、水下混凝土灌注時,混凝土配合比應通過試驗確定,坍落度宜為180~220mm。
19、開始灌注水下混凝土時,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宜為300~500mm;導管首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應少于1.0m;在灌注過程中,導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2~6m。
20、灌注水下混凝土必須連續施工,并應控制提拔導管速度,嚴禁將導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
21、鉆孔垂直度不符合規范要求的主要原因:
(1)場地平整度和密實度差,鉆機安裝不平整或鉆進過程發生不均勻沉降,導致鉆孔偏斜。
(2)鉆桿彎曲、鉆桿接頭間隙太大,造成鉆孔偏斜。
(3)鉆頭翼板磨損不一,鉆頭受力不均,造成偏離鉆進方向。
(4)鉆進中遇到軟硬土層交界面或傾斜巖面時,鉆壓過高使鉆頭受力不均,造成偏離鉆進方向。
22、鉆孔垂直度不符合規范要求應采取的技術措施:
(1)壓實、平整施工場地。
(2)安裝鉆機時應嚴格檢查鉆機的平整度和主動鉆桿的垂直度,鉆進過程中應定時檢查主動鉆桿的垂直度,發現偏差立即調整。
(3)定期檢查鉆頭、鉆桿、鉆桿接頭,發現問題及時維修或更換。
(4)在軟硬土層交界面或傾斜巖面處鉆進,應低速低鉆壓鉆進。發現鉆孔偏斜,應及時回填土,沖平后再低速低鉆壓鉆進。
(5)在復雜地層鉆進,必要時在鉆桿上加設扶正器。
23、塌孔與縮徑主要是地層復雜、鉆進速度過快、護壁泥漿性能差、成孔后放置時間過長沒有灌注混凝土等原因所造成。
24、灌注混凝土時發生堵管主要是由灌注導管破漏、灌注導管底距孔底深度太小、完成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的準備時間太長、隔水栓不規范、混凝土配制質量差、灌注過程中灌注導管埋深過大等原因導致的。
25、灌注導管使用前應進行水密承壓和接頭抗拉試驗,嚴禁用氣壓。灌注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應為300~500mm,在灌漿設備初灌量足夠的條件下,應盡可能取大值。
26、鋼筋骨架上浮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初凝和終凝時間太短。
27、樁身混凝土強度低或混凝土離析,應掌握好攪拌時間和混凝土的和易性。樁身混凝上的導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之間。單樁混凝土灌注時間宜控制在1.5倍混凝土初凝時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