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述題
1.聯系實際談談一個合格的教師的職業素質。
答: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建設者、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一個合格的教師具有的職業素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職業道德
教師常是作為社會的榜樣或者說社會的代言人出現的,人們常把他們視作社會優良品德的化身,要求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的也是人類善的本性,是合理的社會倫理規范。對教師這一專業素質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職業的一個顯著特征。除以身作則外,忠于職守、有強烈的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等也是教師道德的基本要求。
(2)教師的專業知識
①精深的專業知識。這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是教師作為一種專業有效履行其職責的基本條件。教師要掌握所教學科扎實可靠的基本知識、理論體系以及相應的技能、技巧;熟悉學科的歷史、現狀、發展趨勢;理解其社會價值和人性陶冶的價值;對講授的重點、難點心中有數,并且要論證有力、舉例精當。在此基礎上,追求講授內容的新穎性、趣味性、思想性以及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同時,要熟悉與所教學科相鄰近的其他學科知識的橫向聯系,能夠觸類旁通,左右逢源。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職責。
②廣博的文化修養。教師應學識淵博,不斷開拓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增加接觸學生的機會,不斷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③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現代教師必須系統地學習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等教育理論知識,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這是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
2.試述教師職業的性質和特點。
答:(1)教師職業的性質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一界定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職業是依據人們參加社會勞動的性質與形式而劃分的社會勞動集團,社會學者常常把職業劃分為專門職業與普通職業,教師職業屬于專門職業。
②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個體從自然人發展成社會人,是在學習、接受人類經驗,消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承擔教化任務的是教師。
(2)教師職業的特點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一般說來,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傳道者角色。教師負有傳遞社會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現代社會,雖然道德觀、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特點,但教育、教師的道德觀、價值觀總是代表著居社會主導地位的道德觀、價值觀,并用這種觀念引導學生。除了社會一般道德、價值觀外,教師對學生的做人之道、為業之道、治學之道等也有引導和示范的責任。
②授業、解惑者角色。教師是社會各行各業建設人才的培養者,他們在掌握了人類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的基礎上,對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傳授給年輕一代,并幫助他們解除學習中的困惑,啟發他們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技巧,成為社會有用的建設者。
③示范者角色。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④管理者角色。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負起教育教學管理的職責,包括確定目標、建立班集體、制定和貫徹規章制度、維持班級紀律、組織班級活動、協調人際關系等等,并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控制、檢查和評價。
⑤朋友角色。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往往愿意把教師當作他們的朋友,也期望教師能把他們當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師在學習、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導,希望教師能與他們的師生關系,在管理上則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的專制型的師生關系。19世紀末以后,出現了以強調“兒童為中心”的師生關系模式,在哲學上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兒童的積極陛和創造性,這對改變傳統的師生對立狀態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在管理上卻出現了一種放任主義的偏向,這對于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樣是不利的。所以,嚴格要求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下,不僅師生關系和諧,而且學習效率高。
(3)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①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一人關系。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一人關系。從教學的角度看,師生關系是一種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師角色與學生角色的互動關系;從社會的角度看,師生關系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是師生間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系。兒童、青少年將成長為怎樣一個人,與家長、教師以及其他教育成員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響。學校的教師對孩子的發展有著特別的意義。教育工作者對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會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同樣,學生不僅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水平做出反應,對教師的道德水平、精神風貌更會做出反應,用各種形式表現他們的評價和態度。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