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
解析:幼小銜接工作要堅持整體性而非單項性的原則。因為幼小銜接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從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進行,不應僅偏重某一方面。題中所說現象只注意到了幼兒“智”這一方面的發展,而忽視了其他方面,這就違背了“整體性而非單項性”的指導思想。因此,答案為B。
2.A
解析:幼兒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要為兒童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讓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只是幼兒園教育的近期目標,它是實現幼兒園教育長遠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要以幼兒的長遠發展為目標,堅持長期性而非突擊性的指導思想。題目中“將幼小銜接工作置身于終身教育的大背景下考慮”就體現了這一指導思想。因此,答案為A。
3.A
解析:幼小銜接的工作重點是要解決這一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不適應問題。因為幼兒入學后,是否適應小學的新環境,適應新的人際關系,對其身心健康影響很大,也關系到其以后的生活質量和在小學的學習質量。幼兒只有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后,才能安心學習、生活,進一步發展。因此,答案為A。
4.C
解析:在幼小銜接工作上,只有認識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觀念,并認真研究過渡期兒童的特點與發展需要,做好過渡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科學地、有針對性地開展銜接工作。這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答案為C。
5.B
解析:幼兒的興趣是幼兒自身的特征,不屬于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原因。因此,答案為B。
6.D
解析:幼兒入學后的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為身體方面的睡眠不足、身體疲勞、體重下降等現象;心理方面的精神負擔重、心理壓力大、情緒低落等現象;社會性方面的人際交往不良、人際關系緊張等。經常感冒屬于疾病范疇,不屬于適應性問題。因此,答案為D。
7.C
解析: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現在入學后對新的人際環境的適應上。交往能力差的幼兒膽小,不能主動地與同伴交往,或與同伴不能友好相處,遇到問題也不敢去找老師反映或尋求幫助等,結果沒有新朋友,他們感到孤獨,心情沮喪,學習的興趣大大減低,學校的吸引力也隨之消失。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幫助幼兒結交新朋友,取得教師的幫助。因此,答案為C。
8.C
解析:在幼兒園階段,教師讓幼兒學習小學的知識,是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現象。這使得教學內容違背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不能或不甚理解,學習中只能較多地使用機械記憶和死記硬背的方法,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這不僅壓制了幼兒的自然發展,還會造成幼兒怕學、厭學的現象。因此,答案為C。
9.A
解析:教師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他們在學校與學生接觸得最多,更容易去了解每位學生的情況。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的素質起著很大的影響。教師素質高,就會有較高的觀察力、處理問題等的能力,能較好地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因此,答案為A。
10.B
解析:幼兒入學后學習成為必須完成的任務,但由于幼兒園時期幼兒所需完成的任務性東西不多,他們一時難以確立這樣的任務意識,題中反映的現象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為避免這種問題,幼兒園應當注意培養幼兒的規則和任務意識,特別是在大班階段,以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因此,答案為B。
11.A
解析:學前班的教育應該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和特點,防止小學化的傾向,因此,選項C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學前班一般可分為小、中、大三個年齡段,不同年齡段的教育中點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選項D的做法也不可??;學前教育不以考試為目的,不宜采用考試對學生進行評價,因此選項B的做法不可??;學前班的教育可以對幼兒進行漢語拼音的教學,使兒童能夠初步掌握發音技巧,有助于學習一些簡單的漢字,增進幼兒的閱讀能力,是可取的。因此,答案選A。
12.B
解析:發展適宜性原則是美國幼兒教育協會1986年以后極力提倡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它當時主要是針對美國幼教界普遍出現的幼兒教育“小學化”等傾向而提出來的。幼兒園在很早就對幼兒進行正規學術培養的做法是錯誤的,大量的研究發現,幼兒期更為有效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具體形象的、以游戲為主的自發性學習,而不是這種“小學化”教學。因此,答案選B。
13.B
解析:學前班是以學齡前1-2年的兒童為教育對象的教育組織形式,它是農村發展學前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城市則作為幼兒園數量不足的一種輔助形式,以滿足群眾送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的一種要求。學前班大都附設于小學內,獨立設置的較少。因此,答案選B。
14.A
解析:我國在1990~1994年期間,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國家教委合作進行了“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該研究在長達五年的調查研究后指出“幼小銜接教育的實質問題是主體的適應性問題”。因此,答案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