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簡述幼兒入學后的適應性問題,并談談解決這些問題的意義。
答:①幼兒入學后的適應性問題
幼小不銜接造成了幼兒入學后各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身心發展。其中,幼兒入學后的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為:
①身體方面的睡眠不足、身體疲勞、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現象。
②心理方面的精神負擔重、心理壓力大、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降低等現象。
③社會性方面的人際交往不良、人際關系緊張等現象,有的學生甚至還出現怕學、厭學的情緒等。
這些問題如不能很好解決,不僅會嚴重影響初入學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會對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
(2)解決幼兒入學適應性問題的意義
幼兒園與小學共同配合搞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兒童入學前后的學習和發展,也為小學生在中高年級以及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更為順利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厭學、輟學等問題,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兒園與小學都要認真研究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共同做好銜接工作。
4.簡述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差別。
答: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開始正規的學習生活,要求提高了。幼兒園是保教并重的機構,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幼兒主要進行靈活、自由、富有趣味性的活動,教師對幼兒的約束少,不像學校教育那么規范。而小學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以上課為主要活動形式,必須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要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
(2)幼兒園幼兒是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的,教師不給幼兒打分,幼兒無壓力,更談不上對學習的責任感,而幼兒入小學成為小學生后,學習成為一種社會義務,開始系統地接受各門學科的基本知識,進行基本的學習能力訓練。這是社會的責任,這就迫使兒童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同樣還要學習不感興趣的內容,并且要求取得好成績,這就需要有意志的努力。
(3)學習內容從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要求心理活動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難度增大。
(4)學校實行升留級制,學習程度以分數衡量,分數的高低會受到周圍人們的評價和成人的獎懲,兒童之間存在競爭,必然引起壓力,緊張和情緒上的恐懼。
(5)生活制度的變化。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游戲為主。每天上課(或集體教育)時間不過1小時。小學生除早讀課外,上午上課3~4節,下午1~2節,課間休息,游戲時間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證。
(6)師生關系的變化。在幼兒園中,老師像母親一樣關心孩子,對幼兒的睡眠、生活、飲食、清潔衛生等都關懷備至,與幼兒的個別接觸多,老師與幼兒關系密切融洽。幼兒人小學后,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往減少,態度也較為嚴肅。
(7)生活環境的改變。幼兒園的生活環境注意娛樂性和趣味性,比較自由,而小學多數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對兒童缺乏強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