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述題
1.試述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答:幼兒教育小學化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幼兒的成長發展極為不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影響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
幼兒時期,是身體各種機能迅速發育的時期,尤其是高級神經系統和骨骼肌肉的發育,常會使他們不停頓地活動,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如果把孩子限制在狹小的教室里,每天幾小時靜坐,將會使某些部分神經細胞長期處于抑制狀態,嚴重制約身體各機能的迅速發育。
(2)制約幼兒智力的發展
幼兒時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智力發展時期,抽象邏輯思維尚處于萌芽狀態;思維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詞語或概念。幼兒思維的這種具體性和形象性,就決定他們只有充分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廣泛地與人、與物直接接觸,在報考生活中獲得大量的感性經驗,智力才有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可能。
(3)壓制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
幼兒期是各種心理過程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一個人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的幼兒一般都比較活潑好動,好奇好問,興趣廣泛,喜歡與同伴交往,喜歡得到成人的重視和夸獎。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兒是不會因為自己不斷變換活動方式感到疲勞的,相反往往由于活動過于單調或重復而引起厭倦。幼兒園過多的集體教學活動,使得幼兒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和自由活動時間,也使得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與幼兒進行更多的個別接觸和交談。而這些被擠掉的活動,卻正是幼兒形成良好個性所不可缺少的。
(4)不利于幼兒入學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大量實踐經驗證明,在幼兒園提前進行知識教育并沒有達到為人學做好充分準備的教育目標。雖然在入學之初,幼兒園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準備顯得較為輕松,但事實上使幼兒處于一種松懈的狀態,他們會以為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都是他們已經掌握的,沒有必要再認真聽講,兒童表現為注意力渙散。這種不良學習習慣為兒童以后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帶來了許多消極的影響。
總之,學前教育有別于學校教育,它有其特有的教學目標、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絕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
2.試述幼小銜接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答:幼小銜接問題不僅關系到幼兒入學的適應問題,還會對幼兒的終身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幼小銜接工作,并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進行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雙向改革
幼兒園和小學雙方要都把培養兒童的基本素質作為銜接工作的著眼點,共同創造合理的過渡期的外部教育環境與條件,搞好銜接工作。
(2)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素質,認真研究過渡期兒童的特點與發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過渡期的教育工作。
許多幼小銜接的研究結果證明,提高廣大教師的素質是幼小銜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證。而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則在于轉變舊有觀念,提高教師對銜接意義的認識,加深廣大教師對兒童過渡期特點的理解,從而使廣大教師能夠自覺研究過渡期每個兒童不同的發展特點及需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銜接工作。
(3)結合地區特點及幼兒身心發展的個別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幼小銜接工作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很大。各地區都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立足于當地幼兒的具體情況,針對幼兒過渡中的最主要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與試驗成果。
有針對性地做好銜接工作還要求教師明確:盡管幼小銜接的“坡度”確實存在,但由于幼兒身心發展存在個體差異,因而并非每個幼兒面臨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因此,在教育中必須因人施教,在面向全體的同時要照顧個體差異,對每個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改善每個幼兒在入學準備上的不足狀態。
(4)加強家、園、學校、社區力量的相互配合
幼小銜接工作僅僅依靠幼兒園或小學單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幼兒園、小學、家長、社區必須互相配合,形成影響幼兒成長的教育合力。目前,不少家長在有關兒童入學準備問題上,存在各種不正確的認識。如有些家長反對幼兒園以游戲作為基本活動,認為孩子在幼兒園整天玩,進入小學后不能很快適應小學生活,把入學準備片面地理解為認字、做數學題,對入學前的健康準備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等。由此原因造成的教育來自家長的壓力可能對幼兒園的銜接工作構成很大沖擊。因此,做好家長工作,轉變家長觀念,使家長掌握正確的態度與方法,與幼兒園與小學共同配合搞好過渡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在整個銜接工作中,全社會對教育的支持,對兒童的關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幼兒園與小學應加強與社區的溝通與協作,大力宣傳做好銜接工作的重大意義,使全社會對此都達成共識,共同配合,做好銜接工作。
3.試述造成幼兒園與小學不銜接的原因。
答:造成幼兒園與小學不銜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學前階段與小學階段的不同教育特點
④主導活動方面。學前階段的主導活動是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游戲,以幼兒動手操作的多種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幼兒在玩中學,教師指導方法比較直觀、靈活、多樣,沒有家庭作業及考試制度;小學階段的主導活動是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以上課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相對固定、單一,有一定的家庭作業及必要的考試制度,學習成為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
②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學前階段的生活節奏是寬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活動時間較多,生活管理不帶強制性,沒有出勤要求;教師對幼兒在生活上的照顧比較周到和細致。小學階段的生活節奏快速、緊張,作息制度非常嚴格。每天上課時間較長,紀律及行為規范帶有強制性。教師對兒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顯減少,生活主要靠兒童自理。
⑧師生關系。學前階段教師與幼兒個別接觸機會多,時間長,涉及面廣,關系密切、具體;小學階段師生接觸主要是在課堂上,個別接觸少,涉及面較窄。
④環境設備的選擇與布置。學前階段教室的環境布置生動活潑,有許多活動區域,在其中有豐富的活動玩具和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擺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及進行同伴交往;小學階段教室的環境布置相對嚴肅,成套的課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內沒有玩具,學生自由選擇活動的余地較少。
⑧社會及成人對兒童的要求和期望。社會及成人對幼兒的要求相對寬松,給幼兒一個快樂的童年已成為全社會基本的共識。幼兒的學習壓力小,自由多,沒有非完成不可的社會任務;社會及成人對小學生的要求相對嚴格、具體,家長對小學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小學兒童的學習壓力大,自由少,要負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2)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規律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的發展過程,有一定的階段性,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并且,兒童發展的各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是有連續性的。在前、后兩個發展階段之間存在一個兼具兩個階段特點的交叉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既保留了上一階段的某些特征,又擁有下一階段剛剛出現的某些特點,這一時期在教育學上被稱為過渡期。
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根據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而設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務的教育機構,都比較重視階段性,而忽視階段之間的過渡,這是造成幼兒園與小學不銜接的根本原因,具體表現在:一是對過渡階段兒童的發展特點和需要認識不清,兩個機構之間缺乏相互了解和溝通,不能互相配合做好過渡階段的教育工作;二是對處于過渡階段的兒童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為兒童提供有效的幫助,從而造成了許多幼兒入學后適應不良的問題。
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教育者必須明確認識到這兩個因素,把握好兩個教育階段的不同特點以及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幼小銜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幼兒入學的適應性。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