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美國學者杜威系統闡述教育與生活等八大關系,并在實用主義哲學、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民主主義信念的理論基礎上構建起實用主義教育體系。
2.A[解析]教育是一種有意識和有目的的活動,而有意識的活動離不開人腦和語言。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發展了人類所特有的思維器官——人腦和交往工具——語言,教育勞動起源論源于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
3.A[解析]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思想影響,引導他們的道德實踐,培養他們的品德,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起著導向和動力的作用。
4.B [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變化是不平衡的。例如,人的身高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則在青春發展期。
5.B [解析]環境決定論認為,真正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絕對影響作用的力量,是兒童生活環境和后天所獲得的教育引導。環境決定論的盛行,直接導致了傳統教育實踐重視教師權威和書本知識、學校紀律等特點,“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就是典型例證。
6.C [解析]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闭f明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有利于說服學生,教育學生,教師是學生的示范者。
7.C[解析]課程理論簡稱課程論,就是研究課程的專門理論。因而課程是課程論最基本的概念。
8.B[解析]測驗的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教師或測驗編制者在編制測驗時,一定要鑒定測驗項目是否就是所要檢查的項目。否則,這個測驗就可能無效或低效。
9.C [解析]對小學生來說,影響他們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發展的最重要的客觀因素是學校教育。
10.B[解析]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對象。對學生的教育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才能指導得法、教育有效。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11.D[解析]贊可夫提出的五條“教學原則”是: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12.D[解析]行動研究是一種適合于廣大教育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13.B[解析]“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意思是(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學記》還說:“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思是:(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容易;啟發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鉆研思考。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并能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于啟發誘導了。
14.C[解析]課外活動就是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
15.B[解析]人們把像這種由他人(特別是像老師和家長這樣的“權威他人”)的期望和熱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望趨于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
二、名詞解釋
1.學校教育:由專職機構的專職人員承擔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系統性社會活動。
2.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3.教育規律:教育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及教育現象內部各個要素之間本質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或關系。
4.觀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種感覺器官或借助儀器和其他技術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對象的方法。
試題精選: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