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這說明教育是( )。
A.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動
C.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D.保存人類文明的活動
2、國家對在小學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總要求稱為( )。
A.小學教育目的
B.小學教育目標
C.小學教育原則
D.小學教育內容
3、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 )中對班級授課制給予了系統的理論闡述。
A.《教學與發展》
B.《大教學論》
C.《普通教育學》
D.《大教育論點》
4、課時計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 )。
A.教學目的
B.教學方法
C.教學進程
D.課的類型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憤”與“悱”的意思( )。
A.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B.憤:憤怒。悱:想說而說不出來
C.憤:感覺不滿足,努力地去做。悱:感覺心情不舒暢
D.憤:因不滿意而心情激動。悱:感覺心情不舒暢
6、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防止發生教學低于或高于學生實際程度,要求貫徹( )。
A.量力性原則
B.啟發性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鞏固性原則
7、學校課程的基本形式是( )。
A.分科課程
B.國家課程
C.活動課程
D.校本課程
8、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 )。
A.知識的傳授者
B.平等中的首席
C.教學的組織者
D.行為的示范者
9、托物言志是( )的方式之一。
A.示范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
D.實際鍛煉法
10、( )是教科書的主體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