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頂選擇題
1.C 【解析】戰國后期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文獻,它為教育教學 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2.B 【解析】學校教育萌芽于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于奴隸社會初期。就我國而言,夏代屬于 奴隸社會初期,據古書記載,夏代有“序”“?!保钱敃r的學校,說明學校教育已產生。
3.C 【解析】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則,這是德育的基本要求。
4.A 【解析】蔡元培在中。國首次提出“美育”,他提倡要對學生進行美育,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5.B 【解析】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的根本錯誤在于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社會性。
6.D 【解析】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 和技能的教育活動。
7.A 【解析】學科課程也稱分科課程,是一種主張以學科為中心來編定的課程,是目前世 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基本課程方式。
8.C 【解析】題干中的句子意為:君子的教化是讓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 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并不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加以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這和啟發式教學法是一致的。
9.B 【解析】《義務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發展基礎教育。
10.B 【解析】在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問題上,應堅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攜手并進,不能偏廢任何一科。
11.D 【解析】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學校教育制度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國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
12.C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靈受到感化,進而促進其身心發展的方法。墻壁是校園環境的一部分,對墻壁的優化是環境陶冶方式的一種。
13.A 【解析】三結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的校外教育組織,這是加強學校與社會教育之間的聯系的方法之一。
14.B 【解析】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使每一班級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按照固定的教學時間表對全班學生進行上課的教學制度。我國于1862年在北京的京師同文館首先采用班級授課制這一教學組織形式。
15.B 【解析】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的論點是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選項B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16.B 【解析】夸美紐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張,認為“所有男女青年,不論富貴和 貧賤,都應該進學?!?。為了實現這一主張,他創制了學校體系,發明了班級授課制。
17.C 【解析】體諒模式假定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首 要職責。它以一系列的人際與社會情境問題啟發學生的人際意識與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18.A 【解析】夸美紐斯適應了社會形勢的迫切要求,在《大教學論》中闡述了班級教學制度的優越性,確立了班級教學制度。
19.D 【解析】德育的導向性原則要求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疽笥校孩賵猿终_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0.C 【解析】教案的基本組成部分和核心是教學進程,內含教學綱要和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和各種組成部分的時間分配等。
二、填空題
21.古代社會現代社會 22.自我教育 23.共個 24.教材
25.順序性 階段性 26.方向 27.德育內容德育方法
28.日常性的 29.練習 30.備課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