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 【解析】實用主義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美國學者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 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
2.C 【解析】教育活動中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做 到循序漸進,即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 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D 【解析】格塞爾一生主要研究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問題。他的主要觀點是所謂“成熟 勢力說”,他認為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機制。
4.C 【解析】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對本學科的要求,在認真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 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為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而編制的主要材料,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它為教師的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學生學習成績的檢查評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5.D 【解析】環境決定論認為,真正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絕對影響作用的力量是兒童的 生活環境和后天所獲得的教育引導。在環境決定論的兒童發展觀中,洛克的“教 育萬能論”和華生的“環境決定論”有著很大的影響。
6.C 【解析】班集體是學生自己的集體,每個學生在所屬的班集體中都有一定的權利和 義務,都能找到適合于自己的角色與活動。因此,班集體是訓練班級成員自己管 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
7.C 【解析】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三方面都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考慮、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掌握的內容。
8.D 【解析】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因材施教上,其次表現在對教育原則的運 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即教育有法,但教無定法。
9.A 【解析】這是人文主義課程觀的觀點,人文主義理論認為課程內容的安排要尊重兒 童,要以人為本。
10.C 【解析】題干所述是保障兒童安全的權利。
11.B 【解析】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 識和技能,長久地保存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題干中的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聯系、復習已有知識,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2.A 【解析】環境使遺傳提供的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
13.A 【解析】說服教育法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說理傳道,使學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認識的方法。這是小學德育的基本方法。
14.D 【解析】品德評價法的方式有獎勵、懲罰和操行評定等。
15.C 【解析】一個優秀班集體必須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風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的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
16.D 【解析】“平行教育影響”是前蘇聯杰出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個著名的教育方法:是 以集體為教育對象,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對集體和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教育影響是同時的、平行的。
17.D 【解析】本題考查了行動研究方法,即身處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研究者與受過專門訓 練的科學研究者密切協作,以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某一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結果應用到自身從事的教育實踐中的一種方法。
18.D 【解析】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有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為智力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只有具備了某方面的知識,才有可能從事某方面的思維活動,
19.B 【解析】活動課程是課堂教學中以活動為中心組織的教學;課外活動則是學校在課 堂教學任務以外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
20.A 【解析】課外活動是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特點是靈活性、自愿性 和自主性,把握這幾個特點,有助于駕馭課外活動的規律,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重要功能。
二、多項選擇題
21.ABCD【解析】我國學校教育分為四個層次,即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開展活動的最好載體。教育。
22.ABC 【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的主要表現:(1)教育普及化的開始。(2)“教育 機會均等”口號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23.ABC 【解析】教師的作用: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人的潛能的開發者。
24.ACD 【解析】美國當代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完整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應當包括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
25.ADE 【解析】教育活動中三結合中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
三、判斷題
26.× 【解析】(1)學校制度不是隨便制定的,它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民族文化和教育傳統等因素的制約。
(2)學校制度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確和完善,直接關系到教育目的的實現、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進行及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也會對政治經濟制度的鞏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身心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27.X 【解析】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這說明人的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個別差異性在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層次上存在著。階段性是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
28.√ 【解析】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表現在:生產力水平決定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29.X 【解析】杜威是活動中心課程論的代表人物。活動課程又叫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強調教學要順應學生的心理因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強調學生與社會聯系,以社會生活的實際來組織課程教材。
30.× 【解析】分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
31.× 【解析】此題考查教育與教學的關系,以及對教學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從教育自身來看,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但學校若要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僅要通過教學,還要通過其他教育形式,如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勞動等途徑才能實現。教學只有與生活實踐加強聯系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32。× 【解析】啟發式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講授,是啟發式教學;在注入式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講授,則是注入式教學。
33.X 【解析】學習間接經驗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途徑,但是要使人類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識,必須依靠個人以往積累的或現時獲得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為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貫徹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34.× 【解析】(1)確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是社會的發展要求和個體發展需求的辯證統一。
(2)個體本位論認為個人價值高于社會,主張教育目的應當根據人的本性之需來確定,這是片面的,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的確立就必須符合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需求,另外,教育目的的確立還要依據個體身心發展的需要。
35.√ 【解析】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并接受其檢驗的。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影響中形成的。學生接受影響的過程是在能動地吸取環境和教育影響的過程中實現的。
國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師資格輔導,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一次過關!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