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內容的豐富
B.增強國家對課程改革控制權
C.課程結構的更新
D.為課程改革提供物質基礎
E.課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7.根據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標準,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的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是( )。
A.課程編制
B.課程開發
C.課程實施
D.課程選擇
E.課程實施
18.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方式主要有( )。
A.考查
B.考試
C.實踐
D.老師評價
E.綜合測評法
19.教學過程的特殊性表現在( )。
A.間接性與簡捷性
B.直觀性與鞏固性
C.交往性與實踐性
D.教育性與發展性
E.引導性與指導性
20.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漸進,這是因為( )。
A.學生只有機械記憶的能力
B.教師的知識能力是不一樣的
C.教育活動中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D.教育活動完全受到人的遺傳素質的制約
E.文化科學發展的普遍規律
21.根據教學的任務來分,課可以分為新授課、( )、技能課和檢查課。
A.演示課
B.鞏固課
C.實驗課
D.講授課
E.自習課
22.下列行為屬于品行性問題行為的有( )。
A.不守紀律
B.欺侮同學
C.考試作弊
D.偷竊
E.孤僻
23.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常用的獎懲屬于( )。
A.榜樣示范法
B.品德評價
C.陶冶教育
D.說理教育
E.情感教育
24.當外部的紀律控制被個體內化之后成為個體自覺地行為準則時,此時處于( )。
A.教師促成的紀律
B.集體促成的紀律
C.自我促成的紀律
D.任務促成的紀律
E.環境促成階段
25.不屬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的是( )。
A.教育教學督導委員會
B.互訪
C.家長會
D.家長委員會
E.家訪
26.班級里的小集團屬于( )。
A.松散群體
B.聯合群體
C.正式群體
D.非正式群體
E.正式團體
27.研究假設必須符合的標準有( )。
A.必須有一定的理論依據
B.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量系統做出推測
C.研究假設表述必須清楚
D.研究假設表述必須檢驗
E.有一定挑戰性
28.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
A.觀察法
B.調查法
C.實驗法
D.個案法
E.比較法
29.課外活動不包括( )。
A.社會活動
B.科技活動
C.文學藝術活動
D.選修課
E.興趣小組
30.課外活動的特點有( )。
A.自愿選擇性
B.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性
C.組織上的自主性
D.自由散漫性
E.嚴肅性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