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我們將健康歸結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內容。
2.D[解析]心理困擾、障礙與心理疾病是習慣上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程度由低到高的論法。
3.B[解析]失眠可能由壓力事件、腦力或體力勞動過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經癥的伴生物,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治療。
4.A[解析]A選項符合高層次(積極的)心理健康的定義。
5.B[解析]反復檢查是動作,所以這種行為不屬于強迫觀念,選B。
6.C[解析]在改善學生認知的方法方面,艾里斯提出了理性情緒輔導方法。
7.D[解析]見大綱175頁強迫行為的定義,選D。
8.C[解析]見大綱176頁恐怖癥的定義,選C。
9.A[解析]在日常教學中可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10.C[解析]考試焦慮癥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單純處理好學生的心態遠遠不夠。
11.C[解析]抑郁癥是以持久性的情緒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癥。

2.ABCDE[解析]心理輔導與教學目標一致,要達到學生心理健康,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學生、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尊重與理解學生、學生主體性、個別化對待等原則。
3.ABCDE[解析]范例不同,示范法有多種情況。
4.ACD[解析]肯定性訓練可發展人的自我肯定行為:請求、拒絕、真實表達自己意見和情感。
5.ABCE[解析]消除自卑感應以肯定性訓練為主。
6.BCD[解析]恐怖癥可分為單純恐怖癥(對一件具體的東西、動作或情境的恐怖)廣場恐怖癥(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蕩蕩的街道)社交恐怖癥。
7.ACE[解析]評定等級一般分為3級5級和7級。
8.BCD[解析]人格測驗包括多項人格調查表、興趣測驗、成就動機測驗、態度量表等。
9.ACD[解析]觀察法的記錄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種:項目檢核表、評定量表和軼事記錄。
10.ABCD[解析]由心理健康的標準可知以上選項均對。
三、填空題
1.道德2.標準化、非標準化3.分類診斷4.客觀威脅5.強迫觀念6.認知療法7.神經性厭食癥、異食癖8.健康模式、疾病模式9.人的潛能、人的價值實現的程度10.認知測驗、人格測驗11.學會調適、尋求發展12.全身松弛法13.心理測驗14.積極關注、真誠15.智力、創造力
四、名詞解釋
心理健康: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2.系統脫敏法:系統脫敏的含義是,當此某人對某事物、某環境產生敏感反應(害怕、焦慮、不安)時,我們可以在當事人身上發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生敏感反應
3.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發育過程中的不良適應,如過度手淫、迷戀黃色書刊、早戀、不當性游戲、輕度性別認同困難等,一般不屬于性心理障礙。
4.心理輔導:所謂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于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系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
五、簡答題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
(6)小組心理輔導。
3.抑郁癥的表現,一是情緒消極、悲傷、頹廢、淡漠,失去滿足感和生活的樂趣;二是消極的認識傾向,低自尊、無能感,從消極方面看事物,好責難自己,對未來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動機缺失、被動,缺少熱情;四是軀體上疲勞、失眠、食欲不振等。
4.(1)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與咨詢是一項高度個別化的教育工作,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制定正確的輔導與咨詢方案,首先必須正確找出個體的問題癥結,了解他所處的環境的特征,準確地把握他認識世界的獨特的觀念。
(2)檢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評估不但是了解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為表現的工具,也是評價心理健康教育績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從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癥狀減輕、心理素質的改善來加以確認。
5.根據研究者的不同觀點,可以歸納出心理健康的六條標準:①對現實的有效知覺;②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③自我調撞能力;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⑤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⑥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傾聽,傾聽是專注而主動的獲取信息的過程。
(2)鼓勵,在會談中,輔導教師可以向對方提供鼓勵信息。
(3)詢問,多提開放式問題,還要問看法與感受。
(4)反映,反映就是輔導教師將受輔導學生表達出的思想、觀念或流露出的情緒,加以綜合整理,用自己的語言再表達出來,以協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澄清,輔導教師應幫助對方整理思想。
(6)面質,協助當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實感受。
2.[答案要點]:
(1)強化法。強化法用來培養新的適應行為。根據學習原理,一個行為發生后,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生。如學生不敢和老師求教,當他一旦敢于主動向老師請教老師就給予表揚,并耐心解答問題,這個學生就學會能主動向老師請教的行為方式。
(2)代幣獎勵法。代幣是一種象征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幣等都可用來做代幣。當學生做出教師所期待的良好行為以后,就發給相當數量的代幣作為強化物。學生用代幣可以換取有實際價值的獎勵物或活動。
(3)行為塑造法。行為塑造法是指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當學生很少出現教師所期待的行為時,就依次強化那些漸趨目標的行為,直到合意的行為的出現。如有人曾用此方法讓一個沉默無話的孩子開口說話。
(4)示范法。觀察教師呈現的范例(榜樣)。
(5)懲罰法。用處罰消除不良行為??捎脙煞N形式①不良行為出現后呈現厭惡刺激②不良行為后,撤消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