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體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看法和態度,包括對自己的存在以及與周圍人或物的關系的意識,就是自我意識。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個體是把認識的目光對著自己,這時的個體既是認識者,又是被認識者。
自我意識有兩個基本特征,即分離感和穩定的同一感。
(1)分離感。分離感即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身體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穩定的同一感。穩定的同一感即一個人知道自己是長期的持續存在的,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變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點,都能認識到自己是同一個人。
8.個性傾向性是決定人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的動力系統,對一個人的心理與行為起著促進和引導的作用。學前期兒童個性傾向性的發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動機及興趣的發展方面。
個性傾向性有兩個基本特征,即積極性和選擇性。
(1)積極性。個性積極性使人以不同的態度和努力程度去組織自己的行動。例如,當一個人的需要較強烈時,他的行為反應就會相應比較強;而當需要較弱時,行為反應的程度就會相對減弱。
(2)選擇性。個性積極性使人有目的、有選擇地對客觀世界進行反應。例如,不同的需要會導致人選擇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9.幼兒需要和幼兒動機的發展。
(1)幼兒需要的發展。幼兒需要的發展遵循著一個規律,即年齡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導地位。幼兒期兒童的社會性需要逐漸增強。同時,需要的發展已經顯現出明顯的個性特點:①開始出現多層次、多維度的整體結構;②優勢需要有所發展。
(2)幼兒活動動機的發展。進入幼兒期以后,隨著兒童社會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發展,孩子的活動動機有了較大發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從動機互不相干到形成動機之間的主從關系;②從直接、近景動機占優勢發展到間接、遠景動機占優勢;③從外部動機占優勢到內部動機占優勢。
10.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將能力劃分成兩大類。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大多數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智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和注意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為核心。特殊能力指為某項專門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又稱專門能力。它只在特殊領域內發揮作用,是完成有關活動不可缺少的能力,如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美術能力等。
(2)認識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認識能力就是學習、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縱、制作和運動的能力,如平常所說的動手能力、體育運動能力等。社交能力即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組織管理能力、言語感染能力等。
11.幼兒能力的發展表現在:
(1)幼兒智力的發展。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幼兒期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很多人認為,兒童從出生到5歲是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在兒童智力發展的過程中,兒童的智力最初已經是復合的,其發展趨勢是各種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斷變化。
(2)幼兒特殊能力的表現。在幼兒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經開始有所表現,如音樂、繪畫、體育、數學、語言等。
12.幼兒氣質發展中存在“掩蔽現象”。所謂“掩蔽現象”,就是指一個人氣質類型沒有改變,但是形成了一種新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一種不同于原來類型的氣質外貌。兒童的氣質類型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后天的生活環境與教育可以改變原來的氣質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