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幼兒游戲心理與教育
1、游戲的心理結構:P145
成分:認知和情感。
表達方式:語言和動作。
紐曼:游戲描述為具有各種方式和各種行動的過程。
游戲方式:感覺運動、表達情感、口頭和認知的方式;
游戲運動:探索、重復、復制和變換。
游戲行為的心理特征:
(1)游戲的認知特性——心理主動性維度
a、自我導向b、心理主動性c、靈活性
(2)游戲的情感特性——活動強度維度
a、內在動機b、內部控制能力c、假裝
游戲的心理過程中主要有想象、動機(需要)、情感體驗及自我調控。
2、游戲的心理特征:P149
(1)游戲是一種意向性活動
(2)游戲是可觀察的行為
(3)游戲是一種情境性活動
3、游戲動機論:P156
(1)能量過剩還是能量缺失:剩余精力說——席勒
松弛說——拉扎魯斯、帕特里克
(2)生活準備還是欲望滿足:生活預備說——格羅斯
生長說——博伊千介克
(3)情感漲力的自我疏導還是認知發展中機能平衡:補償說——弗洛伊德
同化說——皮亞杰
(4)尋求刺激還是支配環境:覺醒論——伯萊恩
權能-效果論——懷特
4、游戲動機系統:P168
兒童的需要與游戲動機:
美國學者普林格爾在1975年在《兒童的需要》一書中,從兒童發展的角度著重考察了兒童的心理——社會需要,即四種基本的情感需要:(1)對愛和安全感的需要(2)對新體驗的需要(3)對贊揚和認可的需要(4)對責任感的需要
5、學習的“游戲性動機效應問題”:P175
游戲性動機效應——起到強化和推動學習的作用,它可以使兒童對學習活動產生好感,激發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對活動目標的注意和堅持的持久性。
6、兒童游戲的發展過程:P176
(1)探索性活動
(2)感覺運動/練習性游戲
(3)假裝/象征性游戲(1歲時出現,于幼兒期達到高峰;“小型化”“抽象化”“社會化”)
(4)規則游戲
(5)結構游戲
(6)象征性游戲
7、兒童游戲發展的特點:P178
(1)游戲的發展往往是以游戲類型的變化表現出來
(2)游戲類型的數量在不同年齡階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關系
(3)游戲所用的時間,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減少
(4)用于特定游戲的時間,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5)兒童游戲沒有一定的模式
(6)兒童游戲的發展與非游戲活動有著系統的聯系
8、兒童游戲發展的年齡特征:P179
(1)嬰兒游戲(0-3):在嬰兒晚期2歲以后,出現了象征性游戲的萌芽
(2)幼兒游戲(3-6、7):幼兒游戲中,象征性游戲是主要的游戲類型,其中以角色游戲最為典型。
(3)童年游戲(6、7-12、13)
9、幼兒園游戲類型:P186
(1)創造性游戲: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
(2)規則性游戲:體育游戲、智力游戲、音樂游戲
10、幼兒游戲的指導策略:P187
(1)游戲準備:游戲時間、游戲地點、游戲材料、經驗準備。
(2)游戲觀察:
(3)指導策略:平行游戲法、合作游戲游戲法、指導游戲法、“真實發言人”
真實發言人——指教師處于游戲之外,使兒童保持游戲與外在真實世界的聯系。
相關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