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析題
1.【解析】此判斷錯誤。教育心理學不僅研究學校情境中,學生學習過程,同時研究學校情境中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現象和規律。
2.【解析】此判斷正確。人類的某些行為技能可以在錯過關鍵期后經過補償學習獲得。
3.【解析】此判斷正確。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可以形成守恒觀念標志著兒童的思維具有可逆性。
4.【解析】此判斷正確。高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處于心理自我階段已經可以在心理上將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
5.【解析】此判斷錯誤,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而奧蘇伯爾提倡有意義接受學習。
6.【解析】此判斷錯誤,上述表現為學校恐怖癥。學校恐怖癥的主要癥狀是害怕上學。而學習焦慮的主要表現為畏懼學習,比如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課、一提到寫作業就頭疼等等。
7.【解析】此判斷錯誤,心境和努力雖然屬于內部因素,但是屬于可控因素。
8.【解析】此判斷錯誤,先學習的知識對后學習知識的影響叫順向遷移,后學習的知識對先學習知識的影響叫逆向遷移。既然是相互影響則既存在順向遷移也存在逆向遷移。
9.【解析】此判斷正確,編歌訣法也稱為諧音聯想法。
10.【解析】此判斷錯誤,在表述方式上,程序性知識主要通過程序化操作來表征,而陳述性知識則是以網絡化和結構化方式來表征觀念間的聯系的。
五、名詞解釋
1.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
2.反思性實踐:反思性實踐又稱反思性教學,這是“一種思考教育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做出理性選擇并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
3.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六、簡答題
1.(1)指導學習結果的測量和評價
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結果的最客觀和可靠的標準,教學結果的測量必須針對教學目標。
(2)指導教學策略的選用
一旦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選用適當的教學策略。
(3)指引學生學習
上課開始時,教師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目標,將有助于引導學生集中注意課中的重要信息,對所教內容產生預期。
2.教師應采取措施提高課堂里群體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體的凝聚力情況。
其次,要幫助課堂里的所有學生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與評價,形成認同感。
再次,引導所有學生在情感上加入群體,以作為群體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形成歸屬感。
最后,當學生表現出符合群體規范和群體期待的行為時,就給予贊許與鼓勵,使其行為因強化而鞏固,形成力量感。
3.(1)測驗是由專門機構或專家學者按一定測驗理論和技術,根據全國或某一地區所有學校的共同教育目標來編制的;
(2)所有受試人所做的試題,時限等施測條件相同,計分手段和分數的解釋也完全相同。
七、論述題
1.【答案要點】
學與教過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
(1)學生。這一要素主要從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兩個方面影響學與教的過程。
(2)教師。主要通過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教學風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響學與教的過程。
(3)教學內容。一般表現為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教材的編制和課程的設置必須以學習和教學的理論和研究為基礎。
(4)教學媒體。它不僅影響著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學組織形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等都產生影響。
(5)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等心理特性的發展。
2.【答案要點】
(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識增強;
③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
④品德結構更為完善。
(2)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①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
②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