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在校園文化中,學風、校風、校規、校紀等屬于制度文化。
2.C【解析】人格尊嚴指學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
3.C【解析】教學計劃是全面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必然具有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的特征。
4.B【解析】夸美紐斯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之上。
5.B【解析】夸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對班級授課制作了理論闡述,奠定了班級授課制的理論基礎。
6.A【解析】“課程是知識”是學科課程的核心思想。
7.C【解析】赫爾巴特以心理學為基礎,解釋了很多教育過程中的概念,而且他主張教學過程是新舊觀念的聯系和系統的過程。
8.D【解析】題干所指是個別教學最顯著的優點。
9.C【解析】深入提問的策略有:升華性問題;突出相鄰階段的論點;澄清與總結;角色扮演問題與策略。
10.C【解析】當集體發展趨于成熟發展階段時,集體有了更明確的奮斗目標、更完善的規章制度、更成熟的集體輿論,此時,集體才對其每個成員具有更強的教育作用。
11.C【解析】杜威主張教育應為當下的生活服務,要“在做中學”,所以他的思想被認為是實用主義的。
12.C【解析】學校教育所進行的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高效率的再生產。
13.A【解析】外鑠論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14.B【解析】清末“廢科舉,興學校”,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的近代學制,使中國近代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所以是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
15.B【解析】創新精神和能力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分水嶺”。
16.B【解析】學生是社會成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社會發展的烙印。
17.C【解析】遺傳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18.A【解析】德育是各育的方向,是靈魂,對其他各育起著導向和動力作用。
19.B【解析】教師通過對環境的安排使其更有利于引起并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0.A【解析】讀、寫、算是公民最基本的能力。
二、多項選擇題
1.ABDE【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對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性的否定。一方面讓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平等教育,包括教育起點機會,受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同時另一方面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ABD【解析】教育雖也可推動國家的制度建設,能促進社會變革,但都是通過培養人來實現的。
3.BDE【解析】弗洛伊德和孟子是“內發論”的代表。
4.ABD【解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運動促進了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啟蒙思想運動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人本主義哲學的產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論的產生。
5.BCDE【解析】政治背景是從事任何職業活動都應具備的資格,因此與題意不合,排除。
6.ACE【解析】對學生的研究,不包括其集體的傳統和成長環境。
7.ACE【解析】教學與智育是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教學是智育的基本途徑,智育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8.ABCDE【解析】這五項是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
9.ABCE【解析】德育內容是指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材料,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因此其主要內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0.ABCE【解析】教師培養和樹立良好班風的常規做法是講道理、樹榜樣、嚴要求、常實踐。
三、填空題
1.青年期;
2.隱性課程,非預期性;
3.能動性;
4.學校,國家;
5.常模參照測驗,泰勒;
6.教學價值;
7.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8.填充題;
9.施教傳道,受教修養;
10.京師同文館。
同類試題推薦:【5套】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深度押題試卷及答案
測試下,看看自己能拿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