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判斷題
1.×【解析】德育是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總稱。
2.√【解析】制度化教育越成熟,對社會的影響就越深刻,甚至形成了“學歷社會”。
3.×【解析】受教育的權利是受政治經濟制度制約的。
4.×【解析】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教育的期望也不相同,所以教育目的不同。
5.×【解析】教師可教育督促其完成作業,但不得侵犯其人身自由權。
6.×【解析】學生享有人格尊嚴權利,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侵犯學生的人格尊嚴權利。
7.× 【解析】是斯賓塞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
8.× 【解析】組織教學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9.×【解析】]--者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10.√【解析】教學有常規的可借鑒的方法,但卻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不論什么方法,都應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使用。
五、名詞解釋
1.教育理念:是教師在對教育本職工作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想信念。
2.地方課程: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編定的課程,屬二級課程。
3.演示法: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或采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4.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5.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六、簡答題
1.傳統的學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級制教育,網絡教育卻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傳統學校教育的優劣標準所依據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篩選制度”,而網絡教育所依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興趣選擇”;傳統學校教育是較嚴格意義上的“年齡段教育”,而網絡教育是“跨年齡段教育”,或者是“無年齡段教育”;傳統學校教育存在著時空限制,而網絡教育是跨時空的教育。
2.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有:(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2)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3)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3.普通中學在勞動技術教育方面的要求:(1)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教學和勞動實踐,使學生了解物質生產的基本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報考度、勞動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2)結合勞動技術教育,還可以授予學生一定的商品經濟知識,使學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了解當地的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的經濟政策、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4.德育認知模式的特征有:(1)人的本質是理性的,因此,必須利用智慧達到對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2)必須注重個體認知發展與社會客體的相互作用,因此,人的道德理性并非天賦或外界規則的直接灌輸,而是主客體在實踐的過程中互動的結果;(3)注重研究個體道德認知能力的發展過程,強調按道德認知能力發展的要求進行學校道德教育,選擇內容和方法。
七、論述題
【答案要點】
教育能使人的價值得到發現,主要通過:
l.教育有責任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價值的認識,提高人們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2.充分認識到人的生命價值、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個體的獨特尊嚴;
3.教育不僅要教給人們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教會人們駕馭知識技能,教會人們懷疑知識技能;
4.應該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知識是為人所用的,而不應該由知識反過來奴役人。
八、案例分析題
【答案要點】
方仲永的事例說明,遺傳素質好的人,如果離開后天的環境、教育和主觀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的知識、才能、思想、觀點、性格、愛好、道德品質都是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果離
開了后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變為現實。
同類試題推薦:【5套】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深度押題試卷及答案
測試下,看看自己能拿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