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明禮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階段我國大力倡導的道德規范,這說明道德具有繼承性。
2.C 【解析】《論語》是孔子的言論集,匯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學、倫理等思想,也包括了他的教育思想。
3.A【解析】校園文化是學校創立的為保證各種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一種文化形態。
4.A【解析】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和規律,教育必須順應這些特點,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5.D【解析】每個個體在其早期與社會實踐接觸的機會少、范圍窄,更多地表現出的是自然屬性的一面。
6.C【解析】學科專家對學科的知識內容、發展趨勢、一般功能及其與相關學科的聯系非常熟悉,所以他們的建議是課程目標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7.C【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
8.A【解析】學習興趣、求知欲和責任感等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學習動機,它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
9.A【解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10.C【解析】社會、知識、兒童是制約課程改革的三大因素。
11.D【解析l教學任務不同.課的類型就不同。
12.D【解析】夸美紐斯在其年輕時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
13.B【解析】杜威在20世紀初提出了“做中學”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14.A【解析】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
15.B【解析】在引入提問中,教師可采用的策略有:(1)突出道德爭端;(2)詢問“為什么”的問題;(3)使情境復雜化。
16.D【解析】我國學校教育對班主任工作的考評和教學成績掛鉤,導致當前班級管理實踐中,“教學中心”和“集體中心”的領導方式運用比較多。
17.C【解析】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關鍵期,不能錯過發展的關鍵時期。
18.D【解析】教學過程各階段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教學過程的結構。
19.A【解析】夸美紐斯奠定了教育學的學科體系。
20.B【解析】教育的不同階段中,初中教育被形象地比喻為“幫助少年起飛”的教育階段。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解析】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社會出現了剩余產品,使一部分人從生產中分離出來,這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了文字,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前
提條件。這時學校便應運而生了。
2.ABCDE【解析】這些都是科技發展對教育的作用的具體表現。
3.ABE【解析】見大綱中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部分。
4.ABCD【解析】教育方法的選擇與題干不符。
5.ACDE【解析】學歷不是專業化要求的特殊條件,可排除。
6.ACE【解析】權威性和義務性不屬于其基本特征。
7.ABCE【解析】教師素質對教學任務的確定沒有影響。
8.ABCE【解析】研究方式無交流傳遞。
9.BCD【解析】德育的內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因此,德育是這三者的總稱。
10.ABCD【解析】班級管理主要包括四種模式:常規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標管理。
三、填空題
1.科學性原則.民主性原則;2.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3.心理學,倫理學;4.精神或觀念5.心理,社會;6.目的;7.關鍵;8.課程評價;9.教學任務;l0.供答型,選答型。
四、判斷題
1.√ 【解析】課外輔導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徑之一。
2.× 【解析】教學僅僅是德育的一個途徑,德育還有許多途徑。
3.× 【解析】夸美紐斯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論證,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率先使用“班級”一詞的是埃拉斯莫斯。
4.× 【解析】班級管理的對象是學生,所以應以學生為核心建立管理機制。
5.× 【解析l智育不等同于知識教育,知識教育只是智育的一個方面。
6.× 【解析】隋唐以后盛行的是科舉制。
7.× 【解析】教育雖然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但它有不同于文化的特殊的發展規律。
8.× 【解析】題干所指是外鑠論的主要觀點。
9.√ 【解析】不同的社會制度,對教育的要求不同,因此教育目的也不同。
10.× 【解析】教師要能夠把所教學科內容放在更為深遠的學術背景和社會背景上考慮,才能夠全面理解所教內容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
同類試題推薦:【5套】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深度押題試卷及答案
測試下,看看自己能拿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