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
1.× 【解析】除了另有規定的高校教師外,申請認定其他類教師資格還要達到《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二級乙等以上。
2.√ 【解析】《教育法》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
3.√ 【解析】洛克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話》中提出“白板說”,認為“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4.√ 【解析】德育內容是指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材料和主體設計,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
5.× 【解析】班主任可以根據學校的整體辦學思想,在主客觀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提出相對理想的班級模式,包括班級建設的目標、實現目標的途徑、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
6.√ 【解析】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完成一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他們彼此相關,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與目標不同,目標能測量,但目的不能測量。
7.× 【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主張“有教無類”,他從探討人的本性人手,認為人的先天本性差異不大,所以注重后天教育;(2)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強調忠孝和仁愛;(3)教學綱領為“博學于文,約之以禮”;(4)承認先天差異,重視因材施教;(5)提倡啟發式教學。
8.√ 【解析】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有:(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2)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3)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9.× 【解析】傳統的學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級制教育,而網絡教育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傳統學校教育的優劣標準所依據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篩選制度”,而網絡教育所依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興趣選擇”;傳統學校教育是較嚴格意義上的“年齡段教育”,而網絡教育是“跨年齡段教育”,或者是“無年齡段教育”;傳統學校教育存在著時空限制,而網絡教育是跨時空的教育。
10.√ 【解析】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其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廣義的課程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的總和。
11.× 【解析】基礎型課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課程,無論哪個學生都要學習。基礎型課程要求很嚴格,必須有嚴格的考試。
12.× 【解析】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既要講好課,會教學生,又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會自發產生,是靠教師調動的,教師只會講課,而不能使學生會學,就不能說全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13.× 【解析】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是: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征。
14.× 【解析】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辨能力,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
15.× 【解析】信息技術環境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實踐有很大的幫助。
16.√ 【解析】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可以根據信息所提供的潛力,重新組織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體化。
17.× 【解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指五育并舉,全面發展,但非均衡發展。
18.√ 【解析】學制建立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
19.√ 【解析】教育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
20.√ 【解析】學校建筑作為學校文化中的表層文化即物質文化,越來越體現出它作為教育物質載體的綜合性文化功能。
四、情景題
(一)
1.ABCD 【解析】應試教育以分數為導向,勢必會造成學生單一發展,知識狹隘,禁錮學生的創造力。
2.A 【解析】我國現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是第八次。
3.ABC 【解析】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4.ABCD 【解析】學會學習的內涵涉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與學會生存。
(二)
1.C 【解析】“稻子”就好比學校教育中的后進生,經過教育是可以向好的方面轉化的。
2.ABCD 【解析】我國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包括學生是獨立的人,發展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責權主體。
3.ABC 【解析】班主任的領導方式包括權威的、民主的和放任的。
4.D 【解析】當班級中存在后進生,而班主任放任不管,這是典型的放任式領導方式。
您還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