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 2.B 3.A 4.D 5.C 6.B 7.A 8.C 9.B
10.A 11.C 12.D 13.B 14.C 15.C
1.[解析]教育心理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孟祿,盂祿認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2.[解析]赫爾巴特是康德哲學教席的繼承者,近代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在世界教育學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學》被公認為是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4.[解析]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它作為青少年教育的專門機構,負有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的職責,因此,教師的言行、學校課程的設置、教育活動的開展都必須以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為重要依據。
5.[解析]教育目的不僅是教育活動應遵循的根本指導原則,而且也是檢查評價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
6.[解析]我國教育目的蘊涵著全面發展的要求,這一點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有著密切聯系。
7.[解析]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制”,這是我國正式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9.[解析]個體身心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它反映了量變與質變的統 。它表現為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即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中身心發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12.[解析]布魯納在認知結構教學理論中提出四條教學原則,即動機結構一序列一強化原則。強化原則即要讓學生適時地知道自己學習的結果。
13.[解析]學生的社會文化生活屬于間接的生活環境,其活動形式方面的豐富、感官、煽情等特點,使得社會文化生活表現出廣泛性、靈活性、多元性的特點。
15.[解析]教學策略的特征包括:指向性、操作性、整體綜合性、調控性、靈活性、層次性。
二、多項選擇題
16.ABCE 17.ABC 18.ACDE 19.ABD 20.ABCDE
18.[解析]多爾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礎上把他設想的后現代課程標準概括為“4R”,即豐富性、循環性、關聯性和嚴密性。因此,本題答案選ACDE。
19.[解析]教學設計的常用模式主要有:系統分析模式、目標模式、過程模式。故選ABD。
三、名詞解釋題
21.教育影響:即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于學習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了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22.班級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師以關注每個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參與和成長為宗旨,以開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進班級發展,共同建設一個和諧與富有成長氣息的班級組織。
23.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各自獨特的身份和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系體系。
24.課堂教學設計:是指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特點以及所教課程的內容,將課
程目標轉化為單元或課時目標,并對這種目標加以分解和細化,據此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對照目標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安排。
25.觀察:是作為研究者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的自然狀態下,根據研究的問題進行有目的、
有計劃的看、思、記的一種方法。
四、簡答題
26.個性化的核心是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促進自主性、獨特性和創造性的形成。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必須以生命獨特性為基礎,為個性的發展創造條件。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主要通過以下方面實現個體的個性化。
(1)教育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展。無論是主體意識的形成,還是主體能力的獲得都要通過教育。教育過程對個體而言,是一個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我能力的過程。 (2)教育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形成人的獨 特性。教育能夠尊重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 幫助不同的學生充分開發其內在潛力,形成 自己的優勢區域和特長。
(3)教育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創造性是自我性和社會性的連接,它雖是個人才能的最高體現,但這種才能的發揮要受到社會的制約,要以對社會的貢獻來衡量。 27.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我國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的總體要求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 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8. (1)師生關系的社會調節。師生關系本質上是一 種社會關系,是對社會的反映。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的調節方式,主要有法律調節、道德調節。
(2)師生關系的學校調節。師生關系是學校的一種主要資源,屬于學校自主管理的范疇,其調 節的原則是公開、公平、公正。
(3)師生關系的教師調節。主要包括教師的認知調節、組織和溝通行為調節、態度調節、情感調節、意志調節,其調節的原則是教學相長、人際和諧、心理相容。
29.(P216)教學結構的確定一般要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選取教學環節。
第二步,在選取教學環節后,要具體設計教學各環節的組織.即將各教學環節進行有機的組合, 安排各環節的先后順序,使之前后環連,成為一個適于教學的整體結構。
第三步,對各教學環節的設計進行“統調”,使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組織有機協調,做到重點突出, 兼顧全面,以保證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30.(P301-302) (1)協調班級內的各種組織和成員的關系。
(2)協調與各任課教師及學校其他部門、其他班級的關系。
(3)協調班級與社會、家庭的關系。
(4)協調好班級內的各種活動和事務。
31.(P346~347)(1)有對于教育教學改進的熱情,有對于教育教 學問題研究的意識。
(2)有終身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及時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新動向與新知識。
(3)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學研究體現客觀、科學的本真特性。
(5)具有獨立的研究精神。
五、論述題
32.(P144-145)
(1)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實踐表明:師生關系與學生學習成績顯著相關;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友誼關系,對于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產生安全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和影響;激發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啟發積極思維。同時,也喚醒教師的教學熱情與責任感,激勵教師專心致志地從事教育工作。相反,師生關系緊張,甚至互不信任、彼此戒備,將會干擾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熱情,影響教育教學質量。
(2)師生關系是衡量教師和學生學校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 教育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活動特別是精神活動的方式,教育教學中結成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生存方式的具體表現。 師生關系除了對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手段價值以外,還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具有本 體價值、目的價值。理想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既作為獨立的完整的人,又作為合作 者、共享共創者所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和諧親密關系。
(3)師生關系是種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和校園文化。
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實踐中及時形成的一種課程資源,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心理功能和認知價值,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寶貴的人文資源。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一所學校的精神風貌、校風、教風、學風的整體反映和最直觀反映。師生關系作為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對學生在校的發展和今后的成長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33.(P290-298)所謂班級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師以關注每個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參與和成長為宗旨,以開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進班級發展,共同建設一個和諧與富有成長氣息的班級組織。班級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班級組織建設。
班組組織建設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班級組織的設計。
②指導班級組織建設。
③發揮好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2)班級制度管理。
班級制度管理的內容主要有兩種:成文的制度;非成文的制度。
班主任和教師在班級組織形成的過程中,除了要進行制度建設,還要重視班級成員合作意識的培養,做到相互體諒、彼此理解;要能夠敏銳覺察到班級成員的活動狀況,采用多維評價的方法,及時表揚先進、鼓勵后進,要努力營造這樣一種健康的人際關系:沒有固定的成員角色和嚴格的上下級關系,在合作中進行善意的競爭。
(3)班級教學管理。
班有教學管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盼確班級教學管理的目標和任務。
②建立有效的班級教學秩序。
③建立班級管理指揮系統。
④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4)班級活動管理。
班級活動是班級群體為了滿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觀事物而實現的相互配合的動作系統。其基本特點是:第一,班級活動是一種交往活動;第二,班級活動目的的一致 性,產生了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與規范;第三,班級活動的時空具有一致性;第四,班級 在活動中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責任依從;第五,班級活動導致一系列諸如暗示、模仿、感 染、輿論、心理相容等社會心理現象的出現, 產生良好和健康的人際關系。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