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41.(1)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問題.(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3)幫助教師預測并于預學生.(4)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42.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連續性與階段性.(2)定向性與順序性.(3)不平衡性.(4)差異性.
43.(1)瞬時記憶的貯存時間大約為0.25~2秒.(2)短時記憶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到2分鐘.(3)長時記憶的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身.
44. (1)主動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并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奇的意義.并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共享教與學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 織起來一起學習
(4)社會文化研究.研究社會 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學習過程與結果的。
(5)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
45.(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46. (1)學與教過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學生、教 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
(2)學生。這一要素主要從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兩個方面影響學與教的過程。
(3)教師。主要通過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教學風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響學與教的過程。
(4)教學內容。一般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和課程。教材的編制和課程的設置必須以學習和教學的理論和研究為基礎。
(5)教學媒體。它不僅影響著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學組織形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等都產生影響。
(6)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等心理特性的發展.
四、論述題
47.(1)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5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對食物、水、空氣、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現為個體要求穩定、安全、受到保護、免除恐懼和焦慮等;這之后是歸屬和愛的需要,即個體要求與他人建立感情聯系,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等;隨后出現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這些低一級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便進入自我實現的需要量層次.
(2)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它具有兩方面的含義,即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以及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人心胸開闊,獨立性強,具有創造性;他們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是怎樣一個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從學習心理角度看,人們進行學習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即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價值、潛能、個性得到充分而完備的發揮、發展和實現.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