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36.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巾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研究表明,學生心理的發展有四個基本特征。
(1)連續性與階段性。存心理發展過程中,當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取代舊特征而處于優勢的主導地位,表現為階段性的間斷現象。但后一階段的發展總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J二發生的,而且義萌發著下一階段的新特征,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
(2)定向性與順序性。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盡管發展的速度可以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現出個體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上、發展的起止時問與到達成熟時期上的不同進程;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
(4)差異性。任何一個正常學生的心理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在發展的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等方面又往往是千差萬別的。
37.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的關系:
(1)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并不是直接的。它們之間往往以學習行為為中介。只有把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既一致又不一致的關系。
(2)學習動機強,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行為也好,則學習效果好;相反,學習動機弱,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行為也不好,則學習效果差。不一致的情況是:學習動機強,學習積極性高,如果學習行為不好.其學習效果也不會好;相反,學習動機不強,如果學習行為好,其學習效果也可能好。
(3)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卻不是決定學習活動的唯一條件。
38.通過分析操作技能形成過程中的動作特點,一般認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與操作熟練四個階段。
(1)操作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
(2)操作模仿。操作模仿是指仿效教師示范的操作活動結構,在頭腦中獲得有關操作活動的初步的動覺映象。模仿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開端。
(3)操作整合。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瓦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4)操作熟練。操作熟練是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39.(1)環境。家庭與學校的教育環境是影響個體創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氣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創造性。學校的氣氛、教師的管理方式、學習活動安排等都影響學生的創造性。
(2)智力。創造性與智力的基本關系可表現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低創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由此表明,高智商雖非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是其必要條件。
(3)個性。高創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個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負和強烈的動機;③能夠容忍模糊與錯誤;④喜歡幻想;⑤具有強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獨立性。
40.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在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
在該階段,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單。
在1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是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他們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可以與他人合作.共同決定或修改規則,規則只是維護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兒童的思維已從自我中心解脫出來,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皮亞杰認為,在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關系具有最大影響。
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道德,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
41.羅森塔爾等人對教師的期望進行了研究。實驗結果證明,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傳送給學生,學生會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巾的典故,把教師期望的預言效應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人將之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在實際的教育情境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并不一定會發生自我應驗的預言效應。因為教師期望效應的發生.既取決于教師自身的因素,也取決于學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認知水平、歸因風格和自我意識等眾多的心理因素。
四、論述題
42.(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品德迅速發展.處于倫理形成時期。倫理是人與人之問的關系以及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它是道德關系的概括.倫理道德是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
①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中學生逐漸掌握倫理道德,并服從它,表現為獨立、自覺地依據道德信念、價值標準等去行動,使學生的道德行為更有原則性、自覺性。
②自我意識增強。在品德發展的過程中,中學生更加關注自我道德修養.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說中學生對自我道德修養的反省性和監控性有明顯的提高,這為產乍自覺的道德行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③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由于不斷地實踐、練習.加之較為穩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導,中學生逐漸形成了與道德倫理相一致的、較為定型的道德行為習慣。
④品德結構更為完善。中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三者相互協調,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報考結構,使他們不僅按照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且也逐漸成為穩定的個性心理結構的一部分。
(2)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①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從總體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雖然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但仍舊不成熟、不穩定,具有動蕩性,表現在道德觀念的原則性、概括性不斷增強,但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具體經驗特點。
②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高中階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發展進入了以自律為主要形式、應用道德信念來調節道德行為的成熟時期,表現在能自覺地應用一定的道德觀點、信念來調節行為,并初步形成人生觀和世界觀。
43.(1)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2)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3)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現為個體要求穩定、安全、受到保護、免除恐懼和焦慮等;這之后是歸屬和愛的需要,即個體要求與他人建立感情聯系;隨后出現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這些低一級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后,便進入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
(4)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它具有兩方面的含義,即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以及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人心胸開闊、獨立性強,具有創造性;他們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是怎樣一個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從學習心理的角度看,人們進行學習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即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價值、潛能、個性得到充分而完備的發揮、發展和實現。因此,可以說自我實現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動機。
(5)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低級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如父母離異使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正是這些兇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所以,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干擾因素。
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