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初中科學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第二批次
初中科學《電荷與電流》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實驗導入,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當中的摩擦起電的小現象,例如利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吸引小紙屑,向學生提問:你能否利用小學學過的科學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這些現象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生?學生思考,順勢導入新課——《電荷與電流》。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摩擦起電
(1)教師提問: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紙屑,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物體之間的摩擦會使一個物體帶上負電,另一個物體帶上正點,物體待得電叫靜電。)
追問:思考一下為什么會產生靜電呢?
(2)對于摩擦起電本質的探究,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物質結構的知識。多媒體出示原子微觀結構的圖片,學生根據圖片觀察原子的結構特點,之后教師向學生詳細講解原子的微觀組成。(大多數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中子不帶電。通常情況下帶正電的質子的數量與帶負電的電子的數量相等,正負電荷能相互抵消,所以整個物體沒有呈現帶電性。)
教師利用flash動畫向學生展示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摩擦起電的本質原因。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物體失去電子帶正電,得到電子帶負電。
活動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1)兩個帶靜電的物體會發生相互作用,這種作用有什么規律呢?我們用以用實驗來進行研究。
(2)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活動,之后找小組代表匯報活動結果。教師收集活動結果并對表現好的小組表揚鼓勵。
(3)學生解釋活動現象:教師提醒學生可以從小球帶電情況的角度進行思考,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出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環節三:鞏固提高
出示一道練習題:三只輕球分別用絲線懸掛著,其中任意兩只球靠近時都相互吸引,三只小球的帶點情況是什么樣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作業:雷電中的電和本節課學習的電荷之間有關系嗎?下堂課一起交流。
初中科學《植物的根系》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課前多媒體播放春天農民伯伯移植幼苗的視頻;并提問:我們看到視頻中農民伯伯在移栽幼苗的時候需要注意保護哪個器官呢?這是為什么呢?
植物的根是如何來適應它的功能的呢?讓我們來看看它具有什么樣的形態特征。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認識直根和須根
(1)植物的根是如何來適應它的功能的呢?讓我們來看看它具有什么樣的形態特征。
(2)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帶根系的大豆和小麥的幼苗,以前后排四人為一小組觀察兩株植物并填寫表格。
我們把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并且我們看到植物的兩株植物的根系有很大的不同。
請兩位學生代表分別上臺畫出出大豆和小麥的根系,并請兩位同學分別描述兩株植物根系的特點?
(3)區分直根系和須根系
結合同學的描述,教師總結:像大豆這樣有明顯發達的主根和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像小麥這樣沒有明顯主、側根之分,由許多不定根組成的根系,叫做須根系;
有一些植物會在莖或者葉上長出不定根,這樣的根叫做不定根。
活動二:植物根系的功能
(1)多媒體展現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圖片,提問:我們看到植物根系有不同的形態,許多植物的根十分發達,生長的范圍比枝葉大,這樣的結構對植物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2)播放根系吸收水分無機鹽的動畫,請同學邊觀看邊思考:動畫中植物根系從土壤中吸收了哪些物質?(吸收水分無機鹽);農田里的幼苗為什么沒有被風吹走,而是牢牢地在土壤中?這跟它們發達的根系有什么關系嗎?(固定植株);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同的土壤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又各不相同,比較缺水地區和水源充足地區的植物根系圖片,你發現了什么?在缺水地區生長的植物的根往往比水源充分地區生長的植物根更為發達。)
(3)教師總結: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無機鹽,并且固定植株,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的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等密切相關。例如,在缺水地區生長的植物的根往往比水源充分地區生長的植物根更為發達。
環節三:鞏固提高
你能嘗試說出生活中你知道的植物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須根系嗎?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作業:課下查閱資料看看根的分類還有哪些?
初中科學《化學式》
一、考題回顧
下載233網校APP,可方便及時獲取高中化學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真題推薦: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還原面試情景現場,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試聽課程>>
答疑解惑:添加小編微信個人號【ks233wx3】,或關注微信公眾號【jiaoshi_233】搜索微信公眾號“233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關注即可一對一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