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初中科學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第三批次
一、考題回顧
題目:《變阻器-電阻》
3.基本要求:
(1)在十分鐘內完成試講、有實驗要有教師演示、教學環節中要有師生互動:
2)試講過程中要有設問環節,
(3)要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學生,上節課學的影響電阻的阻值有哪些因素?改變阻值最簡便的方法是什么?順勢引出課題——《變阻器-電阻》。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變阻器的原理
(1)教師根據學生對導入問題的回答,引導學生得出改變阻值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改變電阻絲接入電路的有效長度。
(2)教師展示一段鎳鉻合金線,演示改變另一端的接觸點的位置,從而改變接入電路電阻絲的阻值,教師在電路中連接滑動變阻器,并滑動劃片,使電阻增大。
教師提問:小燈泡亮度發生了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小燈泡亮度變暗,說明電流變小。)
(3)教師總結:教師給出滑動變阻器的概念及變阻器的原理(滑動變阻器是電路中的一個重要元件,它通過改變連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活動二:變阻器的結構示意圖
(1)滑動變阻器的結構都有哪些呢?
(2)教師展示一個實驗室常用的滑動變阻器,介紹基本構造(滑片,金屬棒,接線柱(四個),電阻絲(線圈),瓷筒)。陶瓷圓筒上纏繞有很長的漆包合金線,三個接線柱,一個滑頭P。
(3)教師結合滑動變阻器的實物,說明結構示意圖如何畫,并給出電路圖中的符號畫法。
活動三:變阻器的使用
(1)教師提供滑動變阻器,電源,開關,燈泡及導線等器材。說明滑動變阻器的連接要求,“一上一下”原則;開關閉合前,需要把變阻器的阻值調到最大以保護電路。
(2)教師讓學生連接電路并畫出電路圖,同時調節滑動變阻器的阻值,根據燈泡的亮暗程度來分析電路的電流大小。
(3)學生實驗發現:發現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有效電阻絲越長,燈泡越暗,說明電流越小,說明變阻器的電阻越大。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在大屏幕上呈現一道關于變阻器組成和使用注意事項的填空題,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作業:找一找變阻器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
一、考題回顧
題目:《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3基本要求:
(1)在十分鐘內完成試講、有實驗要有教師演示、教學環節中要有學生互動。
(2)要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3)試講過程中要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課前采用搶答競賽的形式,出示問題:最高等的植物是什么?最早出現的陸生植物是什么?無根、莖、葉分化的植物是什么?最高等的動物是什么?種類最多的動物是什么?
待學生做出解答后,繼續追問:這些生物形態各異,那誰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種生物呢?從而引出課題——《生物的多樣性》。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物種多樣性的概念形成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卡片并自主歸納整理,發現物種多樣性的含義。
(2)學生閱讀完畢后與學生交流并歸納總結:
(3)教師總結:到目前為止,地球上所發現的生物種類已超過175萬。它們形態各異,遍布地球的每個角落。這體現了物種的多樣性。
活動二:物種多樣性深入感知
(1)提出問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否舉出一些生物的例子,試著說一說,并與同桌交流自己所舉的例子。
學生活動后,教師總結:從幼嫩的小草到參天的大樹,從水中的游魚到天上的飛鳥,從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到龐大的藍鯨和大象,從栽培作物、馴養動物到人類自身,都可以感受到種類繁多、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2)播放不同地區生物多樣性變化的記錄視頻,并提出問題:不同地區生物多樣性是一樣的嗎?什么樣的地方生物多樣性會更復雜呢?
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基礎上能夠得出:不同地區的生物物種多樣性是不同的。生物物種多樣性復雜程度較高的區域都位于溫暖地帶,如熱帶雨林、珊瑚礁、大型熱帶湖泊等。
(2)圖片展示:教師展示圖片,并讓學生說出圖片中生物的名稱。
圖片分別展示:揚子鱷、朱鹮、大熊貓、銀杉、銀杏、珙桐等。
通過圖片展示,引導學生們發現,以上生物都是我國特有的動植物,而且是珍惜的保護生物。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繁多,我國具有豐富的物種資源,請再列舉一些我國珍惜的保護動植物。(東北虎、金錢豹、子京、蘇鐵等。)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作業:搜集資料:物種多樣性對地球以及人類生存的重要作用,并思考我們該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
一、考題回顧
題目:《地球儀和地圖——地圖》
內容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教師展示謎面“說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說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裝得了”,請學生打一物品。通過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地圖”,順勢導入課題——《地球儀和地圖——地圖》。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比例尺
(1)比例尺的含義
教師提問:地圖的紙張大小有限,如何將地球上的物體容納進小小的地圖之中呢?
總結:地圖是按一定的比例將地球上的物體縮小,以特定的圖式符號進行體現的圖形。這里比例的確定就形成了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2)比例尺的形式和大小
教師展示“中國行政區劃圖”“浙江旅游地圖”“榮安社區平面圖”,學生比較三幅地圖,找出地圖中國的比例尺。
①這三幅地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比例尺的?
②三幅地圖的比例尺中,誰的比例尺大,誰的比例尺小?它們展示的實際范圍誰大誰小?
學生活動:以前后4人為一小組思考討論。
總結:圖幅相同的情況下,一般比例尺大,展示的實地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小,展示的實地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
活動二:方向
(1)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三幅地圖進行討論,思考:當你面對這三幅地圖時,應該如何進行方向的判斷?
(2)學生討論之后向全班同學進行分享。
(3)結合學生討論情況總結,在地圖上進行方向的判斷,主要有三種情形:
①一般地圖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根據指向標的北方確定其他方向;
③經緯網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活動三:圖例和注記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幅地圖的左下方或右下方,可以發現都有“圖例”這一要素,提問:結合自己的理解說一說什么是圖例?除了圖例,地圖上還有一些文字或數字,它們被稱為什么?
(2)表示河流、城市等各種各樣地理事物的符號就是圖例,而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稱為注記。
(3)以“中國行政區劃圖”的圖例為標準,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對圖例及其所表示的地理事物進行識記,5分鐘之后教師在PPT中依次出示不同的圖例,學生進行搶答活動。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中國政區圖上量出并計算北京與香港之間的直線距離。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作業:結合本節課所學的地圖三要素相關知識,繪制學校平面圖,下堂課進行展示。
下載233網校APP,可方便及時獲取高中化學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真題推薦: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還原面試情景現場,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試聽課程>>
答疑解惑:添加小編微信個人號【ks233wx3】,或關注微信公眾號【jiaoshi_233】搜索微信公眾號“233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關注即可一對一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