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注意的缺點在于:這種注意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一旦可以引起興趣的因素消失之后,注意也就不再保持下去了。而且,無意注意常常不能保持在事物的本質方面,而容易溜到事物的非本質方面去。因此,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誰都知道:有意的穩定的注意始終是兒童學好課業的必要條件。
有意注意,也就是隨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不同,它主要是在活動中培養起來的、有一定自覺的目的方向、需要做出特別努力的一種注意形態。
小學兒童特別是低年級兒童,有意注意還不占有主要地位,在教學影響下,有意注意才逐步發展起來。
有意注意是一種比較高級的注意形態。從生理機制上說,它是和高度發展的皮質抑制機能相聯系的,是和第二信號系統的發展相聯系的。小學兒童特別是低年級兒童,皮質抑制機能和第二信號系統還不夠發展,因而有意注意還不能成為主要的注意形態。
對于兒童的學習來說,有意注意是非常必要的。兒童只有能夠主動地控制和集中自己的注意到必要的方面去,他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烏申斯基早就指出這一點,他說:“當然,如果你把課講得生動些,那么,你就不會擔心兒童會悶得發慌,但是要記住在學習當中,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也應當有枯燥無味的東西。應當教導兒童不僅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沒有趣味的事,即為了完成自己的責任而做的事。”
那么,怎樣發展兒童的有意注意呢?
首先,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低年級兒童還沒有建立起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這時,兒童雖然也能暫時為一定目的任務而控制自己的注意,但往往很難持久。兒童還不會自覺地“強迫”自己去為了完成一種比較遠大的目的而堅持不懈地注意必須注意的事物。低年級兒童在學習中之所以能有意地去注意,常常是由于教師的督促。兒童知道,他必須聽教師的話,按照教師的要求行事,否則將會受到教師的斥責。因此,這時兒童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覺的。
在教學影響下,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隨著兒童對自己學習責任的認識的發展,兒童才逐步學會在某種程度上自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從而使有意注意從被迫的水平提高到自覺的水平。
其次,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有意注意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的有意注意是,在學習時,要求做出緊張的努力,以便自己能把注意集中到困難的和沒有趣味的教材上,并使自己不因受外物干擾而分心。另一種類型的有意注意是,在學習時,開始是伴隨有意注意的,以后這個工作或學習逐漸變成有興趣的、富有吸引力的,以至不再要求一種特別的緊張的努力,或者由于間接的興趣而把困難的課業變成有趣味的學習。這后一種類型的有意注意,也叫做“有意后注意”。
在學習上,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烏申斯基早就說到這一點,他說:“教育者在利用有意注意的時候,也應當注意使它成為無意注意,這樣,這些學課的課業,就會由勉強而逐漸地變成對于這些課業的愛好。”
也應指出:小學兒童的有意后注意和中學生的有意后注意不是完全一樣的,小學兒童的有意后注意大都表現在具體活動或事實的掌握上,而中學生的有意后注意不只表現在具體活動或事實的掌握上,而且表現在抽象的理論材料的研究上。例如,為了裝置收音機而去鉆研電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