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良品行是指學生中那些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學校、社會、家庭等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學生品行不端,行為不良。表現為有的自卑、脆弱、消極、待人接物態度冷漠,不喜歡與同學交往;有的過分活躍,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圍的人放在眼里,易沖動,偏激,常常違反紀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對學習不感興趣,自我意識淡薄,隨意缺課逃學;有的舉止不文明,打架罵人,出口成臟,隨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學不到校,放學不歸家,與社會上的游手好閑之徒混在一起……學生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種客觀條件的影響下,通過學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動形成的。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認真分析研究小學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對策,是學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更是當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一.農村小學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原來條件相對落后,消息相對閉塞的農村來說,也受到經濟大潮的沖擊,三室兩廳的房屋遍布鄉鎮,農民急于脫貧,金錢觀念愈來愈重,認為只要有錢,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國家法律不顧,投機取巧。再有相當部分的青年人因為急于求成,加之本來就有些游手好閑,愛吃喝玩樂,就不擇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賭、騙、偷、搶等事。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當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
2.家庭環境的影響目前,農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溫飽線上,許多父母盼望著孩子將來能考上大學,過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們早早地為孩子準備錢而四處奔波。或外出打工,或經商賺錢,把孩子寄養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戚朋友家,認為孩子有飯吃,有衣穿,每天到學校,沒病沒痛,身體健康,在一天天長高就算家長盡到了義務,完全忽視對孩子品行的培養。部分農村學生家長文化素質差,說話粗魯,滿口臟話,言行不一,認為教育學生是學校的事,對孩子不問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部分學生家長教育方法欠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是打,就是罵,簡單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長期下來,孩子失去信心,并且產生逆反心理,結果破罐子破摔,不思進取,惡性循環。還有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子女無原則的溺愛、袒護,認為孩子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其余時間孩子就該好好地玩,至于孩子玩什么從不過問,品行怎么樣也不管,放任自流,結果孩子養成我行我素的不良品行。有的因父母離異,家庭破滅,或成了單親家庭,或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或成了不是親身父親或母親的家庭,父母對孩子要么管得少要么不敢管要么沒父母管......
3.學校教育的不足盡管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農村小學部分領導,仍然觀念陳舊,思想老化,口口聲聲喊素質教育,但搞的仍然是應試教育,仍以學生考試分數獎懲師生,沒有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成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忙于應付上級的各種檢查。再加之有些教師也有過錯。如:有的教師言行隨便:消極的、不文明的言論、行為影響了學生;有的教師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學生品行好壞與關緊要,只要學生分數考得高,領導就認為我這個老師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師;有的教師教育學生簡單粗暴,動不動就是批評訓斥,讓學生寫檢討、保證,甚至以處罰代替教育,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失去學習信心。
4.學生自身因素有的學生因智力欠佳,頭腦反映遲鈍,學習成績、活動能力都比不上別的同學,因此,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反正不是好學生,干脆就不聽老師講課,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甚至上學不到校,放學不歸家,進游戲廳、錄象廳、網吧.....游街串巷,哪兒熱鬧哪兒去。
總之,由于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有部分學生行為不端,品行不良。
二.矯正小學生不良品行的策略
形成小學生不良品行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我們的教育策略也應該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社會、學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優化教育環境。這里僅就學校教育轉化后進生談點我的看法和做法。
1.摸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要轉化后進生,教師首先要摸清后進生的健康、思想、智力、家庭、學習基礎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處處關照后進生。
2.家長、學校緊密聯系,共同糾正學生的不良品行。
學校組織召開學生家長會,宣傳教育法律法規、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使家長認清形勢,明確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交流先進的教育方法,讓家長老師交換學生情況,互相配合,更好的了解學生,進一步優化教育方式方法,共同幫助學生不斷進步。
3.主動和后進生交朋友。
教師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學生當中去,主動親近學生,與學生一起開展必要的課間活動,想法解除學生心中的困惑,讓學生信任老師,與老師講心里話,聽老師的話,從思想深處接受老師的幫助。
4.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利用各科教學活動,適時為學生講述祖國的飛躍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讓學生明白將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到那時該怎么辦,現在該怎么辦,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鼓足學習信心與勇氣。
5.尊重人格,積極疏導,增強自尊心。后進生與優生一樣具有自尊心,但他們由于易被冷落,因而這方面特別敏感。他們渴望教師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教師指責過多,就會使他們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因此,要尊重后進生的人格,讓他們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感到自己有價值,形成自尊自愛的心理品質,從而增強后進生的自尊心。
6.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班主任對后進生要解決一個情感問題。利用情感引導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良好的品行。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的目光中要飽含深情,態度中要蘊涵希望,表情中要充滿關愛,交談中要洋溢真誠,形成愛的氛圍,促其轉化。
7.利用活動,寓教于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轉化后進生的有效途徑。后進生文化基礎差,學習很吃力,有時難免產生厭學情緒,但他們也有各自的興趣和愛好,尤其對課外活動都有較高的熱情,而且喜歡在活動中表現自己。針對這些特點,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他們的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得到充分施展,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老師乘機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激起他們的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群體意識。
8.集體幫帶,榜樣示范。
后進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總是生活在一個具體的班級之中。加強班集體建設和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去感化幫助后進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第一是培養建設好班集體:切實做到三有——有共同的奮斗目標,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有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這樣就能激發每個學生努力向上。第二是發揮班干部和榜樣的力量。在班上開展“一幫一”“結對子”的競賽活動。在這樣的班級氣氛中,后進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和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鍛煉,促使后進生丟掉不良品行。
9.堅持德育量化,營造良好氛圍。
組織學生反復學習學校制訂的切實可行的學生德育量化考核方案,討論獎分和扣分具體辦法,尤其是對學生課前預習、聽課表現、作業質量、課后復習、平時紀律、好人好事、學習成績等納入考核范圍,及時獎分和扣分。號召學生互相監督,既監督同學也監督老師堅持秉公執行,形成良好的集體氛圍。老師必須與每學月德育分扣了10分以上的學生家長取得聯系,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當然老師不是向家長告狀,而是以誠懇的態度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要求家長看到孩子的優點,對孩子不粗暴,耐心了解孩子想法,協助老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德育扣分的原因,一起幫助孩子改正缺點。)讓家長與老師一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長,樹立信心,端正態度,明確目的,讓學生逐漸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成為老師、家長、同學喜歡的好孩子。
總之,要矯正學生的不良品行,就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不斷的優化教育環境,更新教育手段,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且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