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一)古代思想家關于教育心理的思想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古代的教育實踐中,就萌發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孔丘、孟軻、荀況、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有關教育心理的思想。例如:
1.關于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心理成長的作用的論述有: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
2.關于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的論述有: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論衡•實知篇》)
3.關于強調積極思考和刻苦鉆研的論述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思而得之則深。”(鄭玄《鄭志》)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發于隨。”(韓愈《進學解》)
4.關于學習要循序漸進的論述有: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禮記•學記》)
“先易后難而漸入。”(鄭玄《鄭志》》
5.關于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論述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禮記•學記》)
“循循善誘。”(《論語•子罕》)
中國古代思想家的這些教育心理方面的思想,到了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雖不斷有所充實和發展,但仍沒有形成嚴密的思想體系,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二)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國教育心理學發展概況
教育心理學在中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清朝末年隨著師范教育的興起而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教育心理學家廖世承借鑒英國的教育心理學,曾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開班授課,并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中國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我國早期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心理學家還有肖孝嶸(1930年)、潘菽(1935年)、陳選善(1938年)等。
這個時期,中國還翻譯介紹了不少西方有關教育心理學的學說和方法。如:陸志韋翻譯了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概論》(1926年)、宋桂煊翻譯了蓋茨的《教育心理學》(1936年)、艾偉翻譯了《教育心理學大觀》(1945年)等。此外,中國教育心理學工作者追隨西方潮流做了不少心理測驗工作,也進行了一些學科心理方面的研究。如在20年代作了語文教學心理和漢字問題的研究,對漢字的字形結構、音義、詞匯、字量、常用字,以及橫直行排列、橫直閱讀等都進行了研究。這對語文教學、漢字簡化和文字改革工作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議。
(三)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教育心理學發展概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很快建立了心理學研究機構,在全國各師范院校、教育學院、部分綜合大學與體育學院中開設心理學課程,為我國心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心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改造、繁榮、受破壞、新生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1949年-1958年)這個時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改造舊中國心理學并建設中國的心理學。這個時期較多地翻譯了蘇聯的心理學教材,學習蘇聯的心理學理論,先后編寫了高等師范學校的教育心理學教材和參考書。一部分心理學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協作,進行了6歲兒童入學的實驗研究和在小學五年級講授代數基本知識的實驗研究。1958年在部分高等師范院校出現了“心理學批判”運動,過分強調了人類心理活動的階級性,抹殺共同性,曾給心理學界造成了思想混亂,阻礙了教育心理學的正常發展。
第二個時期(1959年-1966年) 這個時期首先澄清了1958年對心理學批判所造成的思想混亂,總結了1959年心理學界關于心理學對象、性質和方法等問題的爭論,從而統一了認識,明確了方向。1962年成立了以潘菽等26人組成的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以后進行了教學改革的實驗與研究。之后的主要成績有:1963年出版了由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討論稿);各高等院校陸續開設了教育心理學課程;全國范圍內對語文、數學學科的教學進行了實驗研究,其中以識字教學成績為最突出;開展了程序教學的研究,在實驗中采用了直線式和分枝式程序,編寫了程序教學的教材,制造了一些簡易的教學機器。
第三個時期(1966年-1976年)這是中國心理學遭受破壞的10年。全國各師范院校的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停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被撤銷,有關心理學的學報停刊,研究工作陷于停頓。一批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學非所用。
第四個時期(1976年-)這是中國心理學和教育心理重新得到恢復、并不斷發展的新生時期。這個時期成果累累。主要成績有:
1.在教材建設方面的成果: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正式出版(1980年);邵瑞珍主編的《教育心理學》(副標題是學與教的原理)(1982年-1990年),韓進之主編的《教育心理綱要》(1989年),李伯黍、燕國材主編《教育心理學》(1993年),白先同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教程》(1992年)都先后問世。
2.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成果
我國的教育心理學近十年來在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品德心理、歸因理論、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理論評述以及關于超常兒童和弱智兒童的研究方面有不少的成果。下面就有關方面作一些介紹:
在學習心理、教學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下述方面: (1)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研究的指導作用(丁家永)。 (2)關于創造力與智力關系的測試研究(段繼揚等)。 (3)中學生學習動機及其控制(趙璽武)。(4)兒童認知發展的跨文化研究(楊玲等)。(5)課堂教學結構因素對學習成績影響的分析(李蔚、傅文端等)。 (6)中文易懂性公式(孫漢銀)。 (7)中文雙字詞在心理詞典中的分解貯存(張必隱、彭聃齡)。 (8)有效發展學生學業智能的同化學習策略(金洪源)。 (9)學習方法的選擇與使用(魏聲漢)。(10)結構環的設想及廣大城鄉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效果(鄭俊杰、鄭為川)。(11)試論學生的學習期待(楊心德)。(12)數學教學中元認知心理開發與運算能力培養。(13)外語學習中語言錯誤的心理分析(田守銘)。(14)弱智與常態兒童觀察和記憶比較研究(韓向明、韓學珍)。(15)3-7歲兒童思維發展的實驗研究(吳啟風)等等。
品德心理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個人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及其對品德影響的心理分析(章志光,1982)。 (2)榜樣教育有效途徑的比較研究(張吉連,1984)。 (3)情緒在兒童品德教育中的作用(石秀印,1984)。 (4)差生教育的角色改變方法研究(金盛華,1985)。 (5)關于北京市一所中學學生價值系統與道德判斷的調查研究(王新玲,1987)。 (6)青少年移情及其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李遼, 1988)。 (7)“中學生友人執行分享分組”規范的研究(楊宜音,1989)。 (8)中學生“控制點”與責任行為關系的實驗研究(章永生,1989)。(9)青少年的個體-集體取向及其與合作行為關系的實驗研究(董婉玉,1989)。(10)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親社會行為關系初探(侯積良,1989)。(11)中學生道德判斷和利他行為的發展及其關系(劉建媛,1989)。(12)學生品德形成對自身道德需要的依存性(肖揪,1990)。(13)中學生的利他觀念與集體觀念及其形成與教育(張世富,1990)。(14)成就動機與道德感關系調查(郭占基、張蔚,1990)。(15)小學生成就動機與道德行為的關系的調查研究(郭占基、路海東,1990)。(16)中學生道德信念形成研究之探討(章永生,1990)。(17)4-14歲兒童在道德情境中的情緒歸因研究(李伯黍,1991)。(18)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和研究報考(岑國楨,1991)。(19)吉利根對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修正(岑國楨,1991)。(20)兒童道德判斷從眾現象的實驗研究(岑國楨,1991)。(21)行為動機與結果的匹配關系對兒童道德情感歸因的影響(顧海根、李正云、李伯黍,1991)。(22)青年學生人生觀形成的心理問題(張大均,1991)等等。
歸因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方面: (1)學生考試成敗結果歸因的跨地區研究(孫煜明)。(2)成就歸因研究面面觀(肖毓秀)。(3)初中生的學業歸因傾向與問題行為(李梅)。(4)高中學生學習成敗歸因分析(孫麗文等)。 (5)高中生學業成就歸因的性別差異研究(韓仁生)。 (6)小學兒童對他人道德行為的歸因的發展研究(丁長江、王憲清)。 (7)學校高考升學率對考生成敗結果歸因影響的研究(張永清)。 (8)中學生學業成就動機歸因訓練的研究(隋光遠)等等。
3.近年來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特點
近十多年來,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教育心理學研究的范圍擴大了。 研究學習與發展的分量減少,關于測量與評定、動機作用、人格與適應、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心理咨詢和教師心理等的研究的份量相對增加。
(2)理論爭論問題和心理學史不再那么受人注意,研究對于填平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鴻溝顯示出極大的興趣。應用于教育實踐的研究、實驗更受人們的歡迎和重視。
(3)把最新的社會心理學的成果吸收到教育心理學體系中來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4)注意和重視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重視教師在教學指導中的作用和職能。
(5)教育心理學研究隊伍的素質有很大的提高。心理學課青年教師中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比例越來越大,教育心理學后繼有人。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嚴謹、科學。采用量表和實驗研究方法更嚴密,數理統計更科學化。
(6)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同時,開始提出了自己理論的設想。比如,品德研究中提出了品德形成的內外條件與動力系統的“環形定型結構”;教學模型的構想;一步教學理想的設想等等,這些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出現了許多新課題的研究,如學習策略的研究、自控能力的研究、中文易懂性研究以及學生成就歸因理論的研究,民族心理及跨文化的研究。這些研究將大大豐富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寶庫。
從上述諸方面來看,中國教育心理學的專家、學者,正在通過自己的研究與實驗,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體系。
試題推薦:
如何一次順利通過考試:2013年教師資格HD高清講師輔導課程,帶你輕松過關!